陆俨少后期的画出现程式化问题
0条评论 2014-12-29 09:11:12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苏碧雁
\

陆俨少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大师,其功力深厚的山水画尤为画坛所公认。然陈振濂指出,陆俨少的山水画有固定程式,在他笔下风云变幻的过程中却并不想着要彻底打破这种程式。而陈传席亦遗憾点评,陆俨少晚年虽有所创新但最终屈服于画商,而停止了艺术的追求,最终影响了他的成就。
 
继承古法传统功力深厚 
 
为中国文人型山水画的传承标志
 
陆俨少传统功力颇深,其文人型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颇有成就。陈振濂评价,陆俨少是当代第一流的书画大师。绘画上曾有“南陆(俨少)北李(可染)”之称,对此刘墨指出,论传统功力,陆俨少在李可染之上,论风格之突出,分量之重,李可染又在陆俨少之上。李可染是一代大家,而陆俨少只是名家。但许多画家对陆俨少更佩服,因其传统功力深厚。[2]
 
如何理解?在于他对古法的“承”上。1926年,陆俨少拜王同愈为师学习诗文,又从冯超然学习山水人物。在《陆俨少自叙》中,陆俨少回忆,“有一次我和张谷年待坐在旁,冯先生(超然)指着我们两人说:‘中国山水画自元明以后,流传有绪,不绝如缕,一条线代代相传,现在这条线挂到我,你们两人用功一点,有希望可以接着挂下去’。”
 
因此,刘墨表示,陆俨少的山水画在冯超然的指导之下,走了一条很纯正的路子,即从“四王”入手,得力于王石谷尤多。他又从王石谷上溯宋元,于元人王蒙的画法情有独钟。刘墨总结,“摹古一直是陆俨少很主要的一种风格。” 而郎绍君认为,陆俨少学画山水,启蒙于《芥子园画谱》,继而在王同愈、冯超然指点下探奥“四王”一系,再上溯私家和故宫所藏历代绘画,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郎绍君《陆俨少的古典修养》)。
 
对此,陈振濂亦认为,在当代还健在的中国画家中,还没有一位山水画家能与他对古法的全面承传相媲美。我们看到的不是对董其昌或王石谷表面形貌的亦步亦趋——尽管我们可以说,他是“无一笔无古人”,他的每一山石、每一树枝可以窥出明显的古法:从宋元直到清末,从董源、范宽直到吴待秋、冯超然。陈振濂进一步补充,陆俨少对古法的继承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存在并不仅仅是某一风格的存在,他的艺术无愧于作为中国文人型山水画的一个传承的标志。[3]
 
不囿于古法绘画分三个阶段
 
1975年为艺术风格的“拐点”
 
纵观陆俨少一生的绘画历程,郎绍君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阶段约1927—1950年,其作品的基本特点,一是多竖长幅,多高远或高远兼深远构图,重峦叠嶂,林木茂盛,委婉曲折,不胜繁复之致。典型者如《仿荆浩山水》(1927)、《仿明人笔意》(1928)、《黄山》(1942)等。二是多水墨或浅绛,淡墨淡色,较少有青绿和色彩浓鲜之作。三是多临仿,所仿有黄公望、王蒙、倪瓒、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时敏、恽南田、王石谷、王原祁等,此外,还有题“仿明人笔意”、“元人笔意”者。早期广采古法,陆俨少形成了个人的基本面目,一是画而多繁复与变化;二是以多变的笔线刻画形象。
 
中期阶段约1951—1974年,这亦是陆俨少艺术的成熟期。其间,陆俨少没有放弃对传统的钻研,但独立的创作已成主流,作品题材兼容古、今,形式风格有传统式、旧瓶新酒式、新探索式;画法则涵括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水墨、青绿等。早期缜密娟秀和奔放纵逸两类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的创作既有传统的诗词文意画和各种形式的峡江图等题材作品,如《杜甫诗意册》(1956年)、《江山小景册》(1957年)等,也有新题材、新形式的作品,包括工笔人物画、年画、连环画,以及描绘城乡新生活、新景象的新山水画。
 
1975年为陆俨少艺术风格的“拐点”,大致完成了从相对“缜密娟秀”到“浑厚老辣”的转变。从1975到1993年,为陆俨少绘画历程的晚期阶段。与中期相比,晚期的作品涌现出几大特点:第一,笔势由细密、灵秀转向宽博、深厚、老到;书写的意味与动感更强,但这种书写,并不脱离山水形象的具体刻画。第二,更加讲究墨法,湿笔勾点大大增多,出现了大小墨块,这些墨块可以是山石,可以是草木,可以是阴影,也可以是半抽象的笔墨自身。因为突出了用墨,减少了外露锋芒的干笔勾画,整个作品的笔墨由镇密精致变为松厚丰润,成为风格转化的一大来源。第三,“留白法”逐渐成熟——传统“留白”一般表现落雪、云气或水,陆氏进一步把留白作为画而结构的一部分,即在对山体、林木作具体描绘后,即在其周边留白,以突出要突出的东西,省略要省略的笔墨。经典之作如《峡江图卷》(1979)、 《雁荡灵峰》(1981)等。[4]对于陆俨少的画,陈传席认为,上世纪(下同)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为最好,此时他的“勾云”、“留白”、“黑块”已形成特色。他还补充,认为陆俨少50年代至60年代画得好的人,主要还是从传统功力(笔墨功力)方面着眼。
 
晚年追求创新但屈服于画商
 
最后十年基本上都是在重复
 
然而,陆俨少的绘画的弊病在哪里?陈传席指出,陆俨少后期的画特色明显,但亦出现程式化的问题,因而还不能成为公认真正的大家。特别是最后十年的画基本上都是重复,好作品确实不如80年代初期多。落地到具体山水画上,刘墨直言,陆俨少的云水画法虽可算是他的创造,但已是程式化了,如果将它们送给不同的人,那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将他们放在展厅集中起来,那恐怕就不是小问题了。[2]因此,这也是为世人所诟病的“陆俨少的画程式化”。
 
具体怎样的程式化呢?事实是否真如批评家所说,陆俨少晚期的画走入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死胡同?对此,陈传席有所澄清,他指出,在80年代初,陆俨少的画风(特色)得以形成,而且也得到了巩固,他本人确实不想再重复了。他是有思想的人,他要变,而且要大变。因此,陆俨少托学生买来了很多欧洲名家的油画集,而且还买来了进口颜料(他以前不用外国颜料),开始用进口颜料学赵无极等人的抽象派油画。[1]陈传席的观点在陆俨少的话语中得到体现。陆俨少自述,“拟于设色方面作突破口,予谓有其古法用笔而引进西洋颜料,似可一试,遂成此图。”、“予于山水画寝绘古法,六十年之耄老,辄欲绝去依傍,另起炉灶,而未知所往,如黑夜行路,前方似有光亮而闪烁靡定,转去转远,此数图也。”此外,陈振濂对于程式化,亦有其看法,他认为,陆俨少的山水画有固定的程式,但在他笔下风云变幻的过程中却并不想着要彻底打破这种程式。[3]
 
陈传席在点评文中一再解释,这是因为,当年卖陆俨少画的画商认为这样画会影响画价,若拿到香港去,买画的人都说这不是陆俨少的画,和以前的不一样,因而卖不出去。他还遗憾地点评,陆俨少虽有所创新但最终屈服于画商,而停止了艺术的追求,最终影响了他的成就。如果沿着这条蜕变的路再走下去,他必会到达另一个巅峰。[1]
 
简介
 
陆俨少 1909-1993年,上海嘉定人,字宛若,又名砥。诗、书、画、印兼善,尤以书法、绘画最为世人所称道。
 
陆俨少谈用笔法
 
心有定力,笔有定法,以我为主,不为外物犹豫彷徨,如是则粗细、工写、大小,皆能心手相应惟命所之。自古以来,凡是大家,往往能在粗中带细、细中带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问诊专家
 
陈传席: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
 
刘墨: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陈振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名家点评
 
注重线条是陆俨少的绝顶过人处,他在一个最易陷入师长窠臼的险径中寻找到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他又利用对线条的现代意义的诠释,使这种尝试一祛老气横秋之态,传达出一种全新的视觉图式涵义。——陈振濂
 
陆俨少的山水画,一方而,继承与发扬传统山水画,坚持它的超世俗诗性一一这在他的古代诗意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另一方而,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亲近世俗的作品。
 
——郎绍君
 
参考文献:[1]陈传席《画坛点将录》 [2]刘墨《20世纪中国画名家批评》 [3]陈振濂《陆俨少艺术论》 [4]郎绍君《陆俨少的绘画》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