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博物馆大约有4165所,其中高校博物馆300余所。
博物馆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中国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所谓高校博物馆,亦称大学博物馆,是按照其行政归属划分而形成的一类(高等教育系统)博物馆的统称,大都具有其体制性特点:大学所属的非法人机构。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不仅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指出:“高校博物馆具有鲜明特色,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与比较
目前,我国大学博物馆发展呈现规模宏大、学科特色鲜明、馆藏与研究资源丰富的态势,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博物馆功能开发程度较浅、展陈变化较少、资金不足及学习交流机会较少等问题依旧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有2400余所,约近300所高校拥有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校史馆、展览馆)。在这约300所高校中,约4.68%的大学有1个以上的博物馆。而就其规模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大学博物馆约39个(2012.12数据);3000平方米的大学博物馆约74个(2012.12数据);其他均属3000平方米以下。从现有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分析,据不完全统计,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大学博物馆占其总额的约67%;间断性对社会开放的约为22%;全面开放的大学博物馆不足其总额的15%。
我们再抽取国家文物局关于“博物馆评估”所采用的几个基本指标项来看看大学博物馆。
指标项一 博物馆主体属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近300家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校史馆、展览馆)中,自身为独立法人的不足6%。
在本校为独立建制(大学直属)的约为29%。
在本校为院系下属建制的约为44%。
仍处于筹建过程的约为21%。
指标项二 博物馆藏品(标本、展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近300家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校史馆、展览馆)中,1万件以上藏品占31%(其中,86.73%为自然类、科技类大学博物馆)。
5000件以上藏品的占44%。
1000件以上藏品的占20.5%。
1000件以下藏品的占4.5%。
指标项三 博物馆展陈面积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近400家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校史馆、展览馆)中,3千平米以上展陈面积的不足5%。(63%为自然类、科技类大学博物馆)
800平方米以上展陈面积的约为27.8%。
300平方米以上展陈面积的46.5%。
300平方米以下展陈面积约为20.7%。
指标项四 博物馆开放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近300家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校史馆、展览馆)中,全年开放时间达到200天以上的约为14%。
全年开放时间达到100天以上的约为23%。
上全年开放时间达到50天以上的31.5%。(含间歇性开放)
全年开放时间50天以下约为41.5%。(含间歇性开放)
【注:以上数据多采用博物馆宣传或上报数据(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由于受大学博物馆发展较快、建筑面积及展厅面积不少未经核实、开放时间未实际全面调查等因素制约,仅用于推测发展趋势,其准确度有待提高。】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见以下几点:
大学博物馆起步早,多以其学科、专业赖以生存。大学博物馆发展迅猛,但其建设位置选择、资金筹措、藏品征集及人员配置严重滞后。大学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与目前的主流博物馆发展存在体制性、结构性错位限制,亟待政策性规范。囿于多数大学组建博物馆的初衷是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建成时间不长及在学校里的地理位置限制,其博物馆功能尚待完善。
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对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基本认识
“大学”确定了大学博物馆的生存基础和特点,大学博物馆首先是所在大学的机构,理应承担其“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的基本职责。同时,大学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而存在,也必须行使“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而“发展”则应区分其内涵与外延。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内涵涵盖了其基本建设、功能提升和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外延包括了其功能的发挥、资源的应用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协调。
作为大学博物馆自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大学博物馆为何而存在?”换言之,社会对大学博物馆有什么样的需求?需求催生供给。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因不同的利益考虑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一般而言,大学考虑的是大学博物馆应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应有彰显所在大学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发挥作用。而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则希望大学博物馆不只是大学的博物馆,而是“在高校的公众博物馆”。这种需求性差异已经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文化部门的关注并致力于措施协调。
因此,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是立足在确保本馆基本业务稳定扩大增长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公共博物馆各项功能可持续发展,为大学博物馆教职工自由发展提供一个、或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和谐、法治且有学术趣味的环境与条件,为每一个前往大学博物馆的参观者、学习者、访问者、咨询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大学博物馆在近百年中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大学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作用也尽为人知。但目前制约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笔者浅析如下:
制度观念的缺位
一是体制性缺位:教育部对下属大学的“教、学、实、图、勤、工、党、团”均有对口管理部门,唯大学所属博物馆管理缺位。二是法制性缺位:大学博物馆建设没有制度管理,以人治为主。希望大学要依法治校,大学博物馆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法治。三是国际化视野的缺位。一方面,办馆的国际化视野缺位。目前,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主要因为学校发展的需要,“有就行”思维约束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大学博物馆研究方面,因资金、人员等问题使得大学博物馆发展举步维艰。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优势认知
大学博物馆发展定位首先要与所在大学的规划目标保持一致;其次大学博物馆应该有一个观念的转变——不仅面向教学科研,还要服务社会公众。大学博物馆融入社会程度越高,博物馆功能配置与发挥越齐,对博物馆自身发展越有利。
大学博物馆有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其优势地位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成为所属学校内外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无论博物馆大小,它们能否成为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点睛之作、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延伸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关键中的关键!二是面向校内、面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方面,大学博物馆做了许多有益的、不可替代的工作。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活动能否转变为常规性活动。三是是否成为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综合反映,甚至成为学校的名片和标志。四是大学博物馆蕴藏的丰富资源(人才、藏品、学术知识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能否成为所在高校内外学术交流、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
对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基本点在于“坚持大学教育特色,开发、培育和发挥公共博物馆功能”。大学博物馆近几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应归功于两个层面的认识:一是“高水平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中国大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二是“需求引起供给”,大学精神要求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而政府和社会各界希望大学博物馆不只是大学的博物馆,而是“在高校的大众博物馆”。同时,给大学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鉴此,大学博物馆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特色,发挥功能”。
四川大学博物馆实践性探索
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是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有教无类”的办馆理念,在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各界。在博物馆发展中,四川大学博物馆一贯“坚持为校内外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追求特色”“坚持研究型大学办研究型大学综合博物馆特色”。围绕着两个特色的实现,博物馆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厘清家底,推动博物馆发展
川大博物馆以藏品数字化建设为抓手,从2001年底起对藏品账物卡、藏品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摸清家底,理顺体制,2010年博物馆藏品为53000余套/84000余件,另有珍贵图书资料(含估计善本)24000余册。同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博物馆利用财政拨款、项目经费等对博物馆消防设施、视频红外安全监控系统、藏品密集柜架、库房恒温恒湿设备、展区宣传展陈电子大屏、配套展区电梯等进行购置安装,改善了博物馆典藏、展陈条件。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开展了对藏品的微环境控制研究和应用。利用现代化展陈设备,自力更生加强对博物馆资源、管理及运作的收藏整理和音、视频资料的制作,为博物馆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坚持科研服务,促进博物馆业务开展
川大博物馆每年接待来馆师生约4000余人次。博物馆与学校院系业务联合,共同申报组建2个教学实验中心——考古学教学实践中心、博物馆学实验室。每年约有近1470人次来馆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和项目研究。在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团委的支持下,采取自愿原则,提供实践机会,以相关专业人员为主,吸纳校内外学生组建了博物馆志愿者分队。
坚持研究型大学办研究型大学博物馆
川大博物馆将办馆目标确定为——建设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研究型综合类博物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首先积极鼓励馆内教职工围绕本馆藏品、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在研项目8个(教育部项目2项、学校青年教师项目4项、其他2项)。其次,博物馆与馆外研究团队密切合作,组建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整合藏品资源,开展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博物馆还与中华书局合作组建“中华书局西南编辑部”、与成都博物院合作组建“《南方民族考古》编辑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为校内外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术观点发表的平台。近5年来,在博物馆的主持下,开展了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编辑出版了各类高质量著作20余部。其中,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藏格萨尔唐卡研究》获2012中国图书出版奖。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