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山谷,约3000个大小不一的佛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2001年,两尊历经千年沧桑的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破坏,只剩两个巨大的石窟和当年遗落下来的断砖残垣为伴,在呼啸的山风中向游人诉说往昔的辉煌、今日的苍凉。
阿富汗被称为中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作为昔日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的交汇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当地民众颇引以为傲。然而,据媒体报道,阿富汗至少有2000处国家文化和艺术遗产遭到破坏,与亚欧地区的文化联系被切断,与伊斯兰相关的文化印记变得模糊不清。
塔利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极端宗教统治,不仅禁止音乐、电影和摄影,而且对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文物予以破坏。加之盗掘和走私文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很多文物或遭损毁,或流落他乡,令人惋惜。
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阿富汗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成立负责全国文物保护的历史遗产保护委员会等,呼吁民众上交非法所得文物,同时尽力完善各地博物馆的安保措施。不仅如此,阿富汗政府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配合,竭力阻止阿富汗境内文物被非法贩卖,同时通过国际文物展览等渠道索回流失文物。目前来看,这些措施初得成效。
历经战火洗礼的阿富汗,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际援助。但为保护文物,阿富汗政府不遗余力。艾娜克铜矿位于阿富汗东部卢格尔省,是阿富汗最大,也是全球第二大未被开发的特大型铜矿,原定于2009年启动开采。然而由于在铜矿区发现了文物遗迹,政府搁置了开采工程。目前,铜矿区出土了上千件文物,其中一部分珍宝被阿富汗博物馆收藏。阿富汗政府在经济利益与文物保护之间所做的取舍,目光长远,值得称许。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承载着阿富汗人的宝贵回忆”。在阿富汗人看来,国家需要物质层面的重建,也需要精神层面的重建。一个时代的文明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保护文物,就是凝聚未来继续创造灿烂文明的决心。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