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用“万物生生,变化无穷”描述人所主宰的天地万物繁衍不息。与李纲一同欣赏他的水墨作品,第一眼便使笔者想起导师雷德侯的《万物》。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他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名著中引用了这句话,并通过“万物”一词表达出丰富和深刻含义。笔者借用“万物”一词,来暗喻李纲水墨作品的特点。
李纲对材料的把握具有某种自由性和不可控性,但这些恰恰令艺术家感到兴奋。对李纲来说,不同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在逐渐掌握了“墨性”之后,神来之作会在炉火纯青的时刻产生。对材料的“革命”和打破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因为新的墨材会有新的“性格”,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直觉,作品也会依墨质产生自为或自然的艺术效果,这有如作品是以新墨为种子在自己“生长”。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纲的作品是有生命的,而有生命的个体没有一件是重复的。
从艺术的特质方面来说,如果单纯用材质本身来表现艺术美,材料本身即是表现语言,这便是作为纯艺术的抽象艺术。李纲的画作即是其本身,像是音乐和诗歌,没有附加,也不讲述故事,却具有多重的阐释空间和超越时间的艺术魅力。
李纲自幼习画,中国水墨的语言与技法几乎已经融入艺术家的血液中。但至上世纪80年代国门骤开,西方现当代艺术传入,目睹被“革命”、被解构后的“艺术”,艺术家一时感到迷惑而茫然:西方艺术行已至此,中国的传统水墨该走向何方?思考的结果是“革命”:“革自己的命”,扔掉笔,从零开始。李纲最擅大写意花鸟——中国传统水墨中最有魅力的画种之一,当他扔掉了富有表现力的画笔,废掉最拿手的东西,不再借助传统的形与器的时候,方法和理念也随之豁然开朗。那是经过10余年探索后的毅然决定,40多岁的李纲重新开始他的“水墨”,今天他虽硕果累累,却仍在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观李纲之抽象水墨,观者不得不叹服,他所尝试的是神奇的结合,他将当代抽象水墨与文化、宗教、传统的民族性有说服力地结合起来,这种对传统的理解与根植其实体现在艺术家日常创作和生活的环境之中。李纲思考文化问题的着眼点在水墨,这同时也是受到一种文化使命感的驱使,从内部探索水墨的传承与未来之路。
在彻底颠覆的中国水墨表象之下,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感和仪式感不但没有缺失,反而得到了加强:李纲把精神寄托在形式感中,将观众包容在里面,气场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此时创作着的艺术家也是观众之一。在创作过程中,画面的把握在起初是不明确的,因为画作并非一开始完全设计好,而是通过媒材对创作产生刺激,最终由艺术家和观众共同配合完成。这种不可知和不可预测性恰是水墨神秘和迷人之处。
作者系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
关于李纲
李纲,1962年生于广东普宁,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展览包括:“废墟——李纲水墨方程式的再解组”(广东广州,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2014年);“内心——李纲个展”(广东广州,红砖厂,2014年);“忘言——李纲个展”(广东汕头,汕上艺术空间,2013年);“废墟——李纲水墨方程式的再解组”(陕西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2013年);“未曾呈现的声音——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意大利威尼斯,2013年);“无常之常——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意大利威尼斯,2013年);“墨变——中国当代艺术展”(山东青岛,青岛天泰美术馆,2013年);“水墨重构——李纲个展”(海南三亚,三亚艺术季);“重构——李纲实验水墨作品展”(上海,上海M50劳拉麦画廊,2012年);“博.物.志:当代水墨五人展”(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012年);“清境:新水墨联展”(北京红门画廊,2012年);“传模移写——李纲实验水墨作品展”(香港世界画廊,2012年);“传模移写——李纲实验水墨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
出版物有《李纲:水墨方程》(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2009年);《李纲:水墨品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李纲:水墨元素》(香港书艺出版社,2005年);《李纲:水墨心情》(香港书艺出版社,2001年);《墨铭:李纲水墨作品》(香港书艺出版社,2012年);《墨痕.心迹:李纲水墨行吟》(香港书艺出版社,2012年);《传移摹写》(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废墟——李纲水墨方程式的再解组》(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走笔/李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品被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中国藏书票协会等机构收藏。
编辑:李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