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的90年代于北京现在画廊开幕 坦白交代那些属于九十年代的艺术年华
0条评论 2015-01-24 18:29:4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2015年1月24日下午3时,王劲松的90年代—坦白交代于草场地艺术区现在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现在画廊负责人黄燎原策划,呈现了艺术家王劲松在九十年的多种艺术尝试,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从侧面呈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概况,著名当代艺术家曾梵志、蒋志、朱伟、陈文波等参观展览并热议当年往事。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3月20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波澜壮阔的年代,也是中国当代艺术飞速发展、成型和逐渐被认可的年代,对于这样一个时代,著名批评家黄笃曾总结道:“从1989年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到90年代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和艺术语言的日趋成熟。如果说80年代的艺术家追求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那么90年代的艺术家则强调媒介的多样和个性创造。如果说80年代以引进西方现代哲学——理性主义作为思想解放的工具,艺术家更多地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那么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则在走过曲折艰辛之路后,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激励,而更加关注边缘文化的具体、丰富和复杂,即民族性与现代性、区域化与国际化、观念与语言、个人与社会等等的关系。90年代中后期是一个对话、交流和创新的时期,主体突出,自信心增强,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变革的意识。”
 
用这样一段话来审视王劲松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非常的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对于王劲松黄笃也曾评价道:“在中国当代美术界,王劲松是一位非常独特的艺术家,其独特性就在于他的创作贯穿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媒介。王劲松的艺术实践囊括了当今大部分的艺术领域:油画、行为、装置、雕塑、摄影、数码和水墨。他画的油画确立了一种漫画式的幽默写实风格;他把身体作为行为媒介并以越轨的姿态对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规定提出挑衅;他在摄影上表现出了过人之处,摄影既抓住了都市化的话题,又以“摆拍”的方法开拓了摄影的新思路,等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劲松的作品非常精准的给我们呈现了九十年代当代艺术所面临的的文化现状,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黄燎原也有很精辟的概述:“对以星星画会和“85新潮”为代表的中国前卫美术运动的第一波浪潮,这些年已经被翻炒过无数次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实,中国当代艺术实质性的探索,更多地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如果说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有了飞机和停机坪,那90年代则有了跑道,可以试飞了。”
 
在黄燎原看来现在有的东西,90年代已经都有了,因此,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那也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也不容忽视,这也是此次展览举办很重要的一个背景。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王劲松在九十年代有很多实验性的作品非常好,并且大部分没有进行过展览,因此萌生了想要给王劲松做展览的念头:“2014年的一天,我随意浏览他的工作室,发现他很多90年代的作品我以前从未见过,而且品种繁多,而且还好得令人发指。有绘画,有观念摄影,有行为图片,有录像,甚至还有装置。劲松说这些作品有些二十几年前展过一次半次的,有些压根儿没展过。我说,那咱们做个展览吧,就叫‘王劲松的90年代’,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二十几年前的中国艺术家什么都做过,也像模像样有模有样的。”

对于自己的创作,王劲松表示:“我的作品一直在关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文化问题,因此均是有感而发。一种旁观式的“呈现”是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追求的一种状态。我必需承认,这种状态真的让我着迷,因此,我就愈加希望步入这种状态。九零年代以来,我在不断地努力,探究各种方式完善我的作品,无论是布上油画、水墨、重彩、行为、装置、摄影无不体现我的追求。我对人类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倾注了热情,我乐于体味每一有趣的现象。” 

本次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90年代王劲松的创作实践,特别是那些试验中的作品(有些最终未成形),线头繁杂,但轨迹清晰,历史的痕迹像积雪中的脚印一样明显。本次展览,没有展出王劲松的油画成名作,而是别出心裁地展出了一组艺术家先于油画创作的14幅纸上重彩作品(有些因原作丢失或损毁而重新绘画复制),创作时间在1988年到1990年间,是名副其实的早期作品。相较于油画,这批纸上作品更加放松,更加接近实验场域,在现实主义的内容上,套用了现代主义模式。因为当年王劲松的纸上作品非常少,画面又与他的成名油画作品息息相通,所以这批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艺术家
 
王劲松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那时他刚毕业没两年,创作力丰盛。浙美曾经是中国前卫美术最大的孵化器,尤其在“非架上”方面独领风骚。
 
1987年,王劲松毕业。
 
1988年,王劲松来到北京,开始水墨和重彩试验。
 
1989年他向“现代艺术大展”提交了一件作品,被拒绝,就像他向全国高校美术教师展提交作品被拒绝一样,两条路撞上同一结果,难免令人沮丧。但是,这一年,王劲松开始接触到前卫美术界的一些核心人物,受到小型鼓舞。
 
1989年4月,王劲松与周祁在友谊宾馆的一个美国记者家,做了一个小作品展览,挣了少许外汇券,生活略有保障。
 
1990年春,王劲松与周祁、曾慧洁在万寿寺举办联展,王劲松的春天开始降临。我也是在这次展览上认识王劲松的。
 
1990年12月,王劲松和宋永红在隆福寺的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双个展,并召开“新形象艺术研讨会”,北京前卫艺术的重要理论家几乎悉数出席:栗宪庭、刘晓纯、易英、周彦、范迪安、黄笃等。这是王劲松上台阶的重要展览,他从此受到美术界的瞩目。

1991年7月,王劲松和宋永红作为“唯二”的非中央美术学院出身的艺术家,参加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轰动一时的“新生代艺术展”,王劲松的“四大”(《大晴天》《大气功》《大会串》《大合唱》)油画代表作首度集体亮相,颜面尽失者(“无脸人”)威风八面。
 
1992年,王劲松参加中国第一个艺术双年展——广州双年展并获奖。
 
1993年是王劲松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王劲松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荷兰鹿特丹艺术展览馆、英国牛津现代美术馆和丹麦克雷德工厂艺术馆举行的“中国前卫艺术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大规模进军欧洲美术馆体系;这一年王劲松还参加了在香港大会堂低座展览厅、香港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和英国马伯乐画廊举行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墙外开花。
 
1993年王劲松借展览之机,周游欧洲,回国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大面积放弃绘画,做材料和影像试验,探讨行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同年,张颂仁邀请王劲松和宋永红去香港汉雅轩做展览,王劲松说:“永红,你自己去吧”。在那个时期,放弃绘画就等于放弃营生,何况王劲松声誉日隆,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期,这的确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识。
 
从1993年开始,王劲松“业余”画画,而把主要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非架上”的研究与试验。
 
1994年,王劲松创作了行为艺术作品《以艺术的名义》、《SW-北京您早》、《MW-北京您早》和行为+装置《旁观者》,这第一批试验成果,当年基本上没有机会展示,这次秀给大家看,要好好看啊,还挺刺激的。
 
1996年,王劲松最经典的观念摄影作品《标准家庭》面世,瞬间售罄,艺术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敏感和把控令人叹服。“标准家庭”——夫妻和一个孩子,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否有悖人性呢?
 
1999年,王劲松另一组经典的观念摄影作品《百拆图》面世,一样的洛阳纸贵,百废待兴、建设与破坏中的中国被永远地凝固于胶片。
 
2000年后,王劲松开始了漫长的水墨和其他材料作品的实验,不为火红的艺术市场动容,偏居一隅,潜心研究,一些宏大的构思整装待发。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