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2
“数字化”是助推剂,但代替不了真实
成建正:数字博物馆永远代替不了传统博物馆,不过恰当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在传播信息、缩短历史与人们之间的距离等方面,但是真正的历史还是需要真实地去感受,这是数字博物馆很难做到的,因为运用数字技术得来的东西必定是虚拟的,而对历史实物的体会更需要的是一种真实。这种对真实的认识、感悟,是一个人从实物的斑驳锈迹中体会得来的。
社会公众从实物中寻找实实在在的历史经历,实物的真实带给社会公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的感动,一种思古的悠情。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参观了维纳斯雕像后说过这样的话:“《米罗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种对人性、自由、美的向往的真切感受是数字技术所不具备的。
社会公众之所以崇拜博物馆,就在于博物馆承载着过去有而今后不会再有的东西。虚拟的或者复制品是不能出现在博物馆这么神圣的地方的,如果是出于需要必须出现,博物馆方必须作必要的说明,这是对历史文化遗存、对公众的负责和尊重。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公众更关注的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数字博物馆只是提取了实物的证据,让实物较为全面地展现和诠释,在做研究和保护文物方面,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像有些被毁的实物我们就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还原,比如圆明园,通过数字技术的还原,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以前还存在过这么美的园林,这就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然而在展厅内,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我想数字技术的运用是不必的。
博物馆的使命是用真实的东西还原真实,使之具备一种吸引力,让公众感动,从而激发社会公众传承历史文化的热情,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效。
观点3
一切从实际出发
刘毅: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化博物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目前来看,数字化博物馆未来会怎样发展还不好预测,但是博物馆的数字化是现在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在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信息化,这对于藏品资源的整合、数据收集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采用数字技术到什么程度,是根据不同博物馆的不同工作需要,这个必须得从实际出发。
需要博物馆方面注意的是,在信息化工作中,要注意藏品、特别是文物的保护。应坚决避免损坏文物,无法避免的有损性工作,也要尽量把文物的损伤度降到最低。
在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信息采集要全面,因为每动一次文物就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在信息采集方面就要尽可能做到彻底、全面,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二是信息采集要规范,要未雨绸缪,从长远考虑,要尽可能真实和完整地保存、发掘藏品所包含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三是要注意信息安全,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暴露出来,这就要求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信息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会对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