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眼泪”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
1月30日下午,著名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的大型展览:“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它是这位生活工作于洛杉矶的艺术家在亚洲的首次美术馆大展。而此次展览呈现的全新三幅壁画般的炫目作品:《坠落的马》、《树的眼泪》、《慵懒的山》以及由8件雕塑组成的《深水循环》,皆表达了艺术家在造访上海后,他所得知的上海的租界历史,以及上海“作为一个语言、名称和建筑风格融混共存之地的当代现实”而所获得的丰富创作灵感。馆内的作品与美术馆外的外滩景色交相辉映,无疑拉近了上海这座城市与艺术家作品之间的距离。
马克•布拉德福德是谁?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左),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德(中)和策展人克拉拉•金(右)
马克•布拉德福德,1961年生于洛杉矶,如今仍生活、工作在此。他采用非常规的技法和创作过程,绘制巨大的抽象图样,其中跃动着在城市图景中流淌和闪现的城市生活与另类经济复杂系统的节奏。实际上,布拉德福德不使用颜料进行绘画,而是通过“增添”和“擦除”的过程来形成具有纹理和层次的表面。他的创作素材都搜集自他位于洛杉矶的工作室的街区四围,包括广告招贴和商业海报,他用聚酯帘布、填料、漂白剂、打磨机,以及发廊用的衬纸和复写纸等材料来营造和改造他的画面。
2015年1月21日,马克·布拉德福德荣获美国国务院“使馆艺术办公室”(Art in Embassies,简称AIE)颁发的“艺术勋章”,同样获此殊荣的包括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缨、中国艺术家徐冰、美国艺术家可海恩德·维里(Kehinde Wiley)等。2009年,他曾荣获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
马克•布拉德福德与上海
在1月29日的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活动中,布拉德福德与大家分享了他此前造访上海的经历。面对一个从未踏足,却又世界闻名的东方城市——上海,布拉德福德第一次到来便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而强烈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则是他在本地市场上找到了租界时期的老地图。布拉德福德说“上海的城郊融合、重工业、老港口城市、法租界和一夜暴富的浮华本身也是格外有意思的。我买到了一副日据时期出版的地图,是在原来的中国地址系统和当时实施的日本系统之间进行转译的工具——为上海景观的改写给出了一个实际而直观的范例。”
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活动现场
布拉德福德对人和空间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觉,继而他开始考虑将从这个未知城市中所获取的信息转译至他的作品中。他热切地想要从自己的艺术实践角度去审视这座城市,第一时间便问起哪里可以找到街道和公共场所的招贴海报。但遗憾的是,他发现如今上海已经鲜少见到纸质海报,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灯箱、霓虹灯标牌、电子和其他社交媒体广告。而且生性幽默的他在昨日的谈话活动中也说,像自己一个身高超过2米的黑人在上海街头撕海报,恐怕也是有些不妥。将在上海搜集到的为数不多的材料带回洛杉矶后,他用了在洛杉矶郊区找到的纸板开始制作三张尺幅极为宏大的画作,也就是此次展览中所呈现的《坠落的马》,《树的眼泪》和《慵懒的山》。
马克•布拉德福德作品赏析
《坠落的马》
《坠落的马》置于外滩美术馆的二楼,是参观者在观赏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件作品,主体鲜明的红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感。布拉德福德受到上海租界时代老地图的直接启发,以鸟瞰图中清晰可辨的城市轮廓出发创作。熟悉上海地图的人能认出黄浦江在东面形成的曲折线条,以及长江三角洲在北面形成的运河。
布拉德福德阐述说,《坠落的马》总共由14层不同类型的纸层层层堆叠而成,最上面一层是街头的广告牌,接下来是黄色层、红色层、蓝色层。之后他用切刀一层层挖出“沟壑”,也就是作品中所能看到的某种“道路”系统,最后用打磨机打磨表层。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创作完每一层后都要将作品放置室外风干后再开始下一层的工作。
《树的眼泪》
三件新作中的第二件《树的眼泪》用水平和垂直线条构成了清晰的网格,似乎在意指街道地图,这是一种离地面更近的拓扑视角,也许描绘的是领土、街道、街区或土地系统的剖面。然而这里的线条是“画”而非切出来的,用一种更具形体性的方式在绿色和黑色纸面上描绘。
《慵懒的山》
最后一幅画作《慵懒的山》是三幅中最神秘和飘渺的。简化的表层和另外两幅有着天壤之别。它的不寻常在于,画布上的痕迹是用复写纸染色剂来制作的——多种灰黑色彩的残留墨印。这里没有层次的堆叠,没有打磨;画布始终是裸露在外的,这在布拉德福德的作品中十分罕见。它让人觉得像一副山峦起伏的风景画,同时又像是一个天体。
布拉德福德表露,《慵懒的山》是一幅有“姿态性”的作品,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纸本原材料将在半小时内变干,所以他需要尽快创作,因而这一件大尺幅却又快速完成的作品更带着一种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和力量的表达。
《深水循环1》
《深水循环》由8件雕塑组成,它们悬挂在美术馆五层的挑空式空间里。作品中包含了艺术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纸张、填充剂和线。在上海,作为地标河流的黄浦江见证着浦江两岸的百年变化,它是城市地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这座城市力量的源泉。因而雕塑作品的水滴性状外观可以理解成它是来自黄浦江的一份子,作品表面或交叉或波浪形的纹路就像是风吹动着江面而形成的水纹理。
《深水循环》展览现场
马克•布拉德福德与解构拼贴
在阐述布拉德福德的作品概念时,“解构拼贴”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它源于法语的“décollage”一词,意为去除、剥离、撕开。解构拼贴由欧洲艺术家在1950年代、1960年代发起,在战后新资本主义欧洲城市的语境下,这些艺术家大量使用街头偶得的破海报进行绘画创作。
在新资本主义洛杉矶大都会的当下语境里,马克•布拉德福德延续了这种利用和去除现成纸张的颠覆性行动。他将纸张带回工作室,进一步对多层纸张进行混、沾、贴、叠、盖、揭、撕的处理而形成有着丰富肌理的层面。”Dig deep……more and more to show life”,是布拉德福德通过解构拼贴艺术一步步深入艺术、深入生活的方式。
如果说布拉德福德通过解构拼贴赋予纸新的生命力的话,纸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给布拉德福德新的体悟——这就像是一场他与纸的对谈。纸,来源于树木,可以说是一种珍贵的材料,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有着非常世俗的一面。布拉德福德在创作时将纸打湿、层层堆叠,湿度和温度的改变令纸张纤维发生变化,因而他需要在纸纤维发生变化的时候尽快创作。这样的创作方式体现了他对于作品强大的控制力,换言之,也是他的“权力”的体现。
《坠落的马》(局部)
《慵懒的山》(局部)
《树的眼泪》(局部)
马克•布拉德福德:创作是双向的
如果想通过观赏作品去了解布拉德福德的创作情感,恐怕那是一种单薄的“单相思”了。事实上,处于长度超过12米,高度超过3米的巨幅作品前,那些强烈的色彩、密集的不规则网状结构和纸张的层叠足以会向观赏者传递出强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什么,就是不同人的不同想法了。无论是移步换景还是前后驻足,我们所看到的布拉德福德的作品每一块都是与众不同的,它们仿佛形成了一种推拉摇移的动态,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在这时候,观者可以体悟到布拉德福德在艺术创作中的“双向性”了,那便是他与纸的对谈以及作品和上海的对谈。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5月3日。
编辑: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