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财富艺术馆和艺术金融骷髅会联合推出的第三代“艺术银行”概念——广州“艺术银行”在广州珠江新城挂牌。广州“艺术银行”主推“低价租画”理念,旨在打造艺术品租赁平台。据介绍,这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艺术银行”。有趣的是,2012年底,在广州南浦文化产业园成立的“南粤艺术银行”虽然声称是当时中国商业化运作规模最大和标准最高的“艺术银行”,但成立之后就几乎杳无音讯了。那么,新成立的广州“艺术银行”真的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吗?
“艺术银行”的名与实
所谓“艺术银行”(Art Bank),在国际上通常是指以艺术品租赁为主要业务的艺术机构。因为其艺术品租赁业务很像商业银行的借款还款业务(有借有还),所以,这类艺术机构被形象地称为“艺术银行”。问题是,尽管国外的这类艺术机构名为“艺术银行”,然而,“艺术银行”与我们日常理解的银行概念没有丝毫关系。例如,加拿大艺术银行是由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讯、信息技术和艺术部成立的;台湾艺术银行则是由台湾“文化部”成立的。按照国内通行的归类方式,所谓的“艺术银行”其实属于由政府支持的文化事业,而不是容易经营和产生效益的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艺术银行”视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艺术经营项目,甚至同并不沾边的“艺术金融”联系起来,显然属于误判。事实上,国内所有号称“艺术银行”的机构都没有在政府主管部门以“艺术银行”为名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国内的艺术品租赁机构根本不应玩弄“艺术银行”这种“擦边球”概念,以免混淆视听。
“买”与“租”的选择
据介绍,广州“艺术银行”主要面向国内庞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为评估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的艺术品进行批量租赁。消费者不但能租到国画、书法和油画,还能租到漆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品。艺术品年租金为其货币价值的3%至7%。在“艺术银行”的运营者看来,艺术品租赁只需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租到出自名家的手笔。这个市场相当可观,几年内可能达到每年几百亿元的规模。但上述判断,“想当然”的成分居多,忽视了很多现实约束条件。从国内艺术品消费市场结构来看,以艺术品交易为主,艺术品租赁的份额非常有限。艺术品租赁业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美育的大环境。就国内的情况来看,虽然最近几年国内一直有美术馆和画廊试图推广“艺术银行”的概念,拓展艺术品租赁业务,但没有一家可持续经营的成功者。这与商业模式无关,而由市场需求决定。从个体消费者心理来看,艺术品消费行为既包括“审美”效用,更包括“占有”效用。艺术品消费者的“占有欲”既是“天性”,也是影响艺术品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尽管广州“艺术银行”的重要目标顾客是具有批量租赁需求的酒店、饭店、医院等机构,但他们忽略的是,这些机构的商业决策比个人还要理性:与其每年花一笔钱租艺术品,为什么不买下它们?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计入现期成本费用,减少本期应纳所得税;另一方面则可以将艺术品作为机构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对艺术品租赁的需求都相当有限。
“三不认”与“科学化”
据介绍,为了杜绝炒作的可能,广州“艺术银行”制定了“三不认”原则:不认可拍卖价格、不认可画廊销售价格、不认可艺术家自己报价。在操作上,则采用“低向化”原则,即只采信所有拍卖纪录中价格最低的20%进行评估。如果还有人怀疑,则进一步在这20%中选出20%进行评估。因为他们认为,“价格越低,可信度就越高。”至于那些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则可以按照作品的劳动力价值,评估出租金相应的价格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艺术品价格评估中,“三不认”原则有一定的道理,“低向化”原则也看似很合理。但他们忽略的是,成交价最低的1/5拍卖纪录很可能并非泡沫问题,而是真伪问题。例如,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查到不少估价仅几千元,成交价也就三五万甚至几千元的齐白石书画拍卖纪录。但这样的成交纪录,行内人士谁会当真?此外,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法——“用科学的方式和数学模型来解决看似复杂而又混沌的艺术真实价值问题”——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难以操作的。因为艺术不是科学,“艺术真实价值”这个本身就不明确的问题也不可能用数学模型加以刻画和量化。
否则的话,这样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应该有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吧?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