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地铁引发公共艺术热议
0条评论 2015-02-11 14:11:06 来源:中证网 

2014年12月28日,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四条地铁新线同日开通,更多的公共艺术品走进了地铁空间。

深蓝色的天幕中,偶尔有一颗星星划过,抬头望去,可以找到属于每个人的星座。上海12号线地铁国际客运中心站的“璀璨星空”曾给多少人带去惊喜。最近,北京地铁四条新线的同日开通也将这样的惊喜传递给了更多的公众。

中国元素激活地铁空间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袁运甫创作的壁画《天文纵横》、北京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站张仃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等成为首批地铁艺术作品,吸引了乘客的目光。

近几年来,北京地铁的诸多艺术作品中地铁15号线的“中国红”色调尤为引人注目。

四方纯正的站台立柱、金碧辉煌的锻铜艺术壁画、仿斗拱的天花板装饰和车站出入口方形镂空窗花、仿宫灯造型灯饰……大兴线顺义站位于立柱中央的电梯间以红色窗格造型做装饰,正中镶嵌一枚“朴风和顺”的红色印章。充满中国传统韵味的设计,用中国元素激活了地铁空间。

“站内公共艺术品以‘朴风和顺’为设计概念,以此与充满中国古韵的装修风格相吻合。将跨越1800多年的城市历史文脉与现代都市的包容、开放、时尚与快捷融合于同一空间展示,是对艺术家创作的挑战。艺术家从整体出发,运用写实与装饰的艺术形式、夸张与浪漫的艺术语言,并采用了兼具厚重质感与鲜明色彩的锻铜来承载时代变迁的内涵,圆厅内四幅气韵生动、大气恢宏的艺术长卷展示了顺义区厚重的历史文脉及未来无限的发展空间,与站厅层强烈的中国红形成呼应,传递出喜庆祥和的中国风。”顺义站公共艺术总策划、北京敦煌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高存今介绍说,这是敦煌艺术团队策划、设计制作的第二部大型地铁公共艺术品,此前他们为地铁大兴线枣园站创作的大型景泰蓝壁画“田园奏鸣曲”荣获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年度大奖。

\
北京大兴线西红门站-《历史瞬间》(局部)-北京敦煌艺术有限公司设计

\
台湾高雄市新兴区,高捷美丽岛站。该站曾获评为全球独具特色的地铁站之一

此外,北京地铁8号线南段南锣鼓巷站中的“北京-记忆”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也是用艺术传承中国文化的典型。

“北京-记忆”的灵感来源于琥珀,它将一枚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等一个个代表时代缩影的老北京物件,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封存在作品中,唤醒人们对古老文化的记忆。此外,它还设置了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公众可以阅读该物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还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据媒体报道,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运用多领域、跨学科的创作方法与观众产生互动,并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表示:“这个艺术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阶段性地引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充满着民众关怀,不依赖于大体量和高成本。这个充满中国人文精神和地域气息的方向应该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走向。这个作品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俗色彩和制作工艺,如果后期的传播得当并能够永久陈列,那么这个艺术事件将载入世界公共艺术史册。”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我觉得目前的地铁艺术还是偏老套,总是想通过一个地铁壁画传承文化、继承传统,缺乏趣味性。”公众号《民国画事》主编马静说。

“北京地铁线并不会完全复制传统艺术,地上建筑如果属于近现代风格,地下就要考虑做一些比较现代、充满国际艺术语言的作品。整条地铁的地铁站最后会成为既体现古都风貌,又有北京性格的设计。于是,乘坐地铁由西往东的乘客,就像坐上了时空穿梭列车。从现代商业区穿越到旧城胡同内,品味北京老街坊气息,最后到鳞次栉比的金融区。”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在介绍地铁6号线时曾指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市的地铁艺术颇具创意。郑州地铁一号线会展中心站的楼梯被称为“钢琴台阶”。乘客踩上去后,这里的上下台阶会随着人们的步伐,发出不同的音阶,如同一台巨大的钢琴,让公众在行走之间领会艺术的魅力。

南京地铁10号线江心洲站则是我国第一座完全在长江中的地铁站,水是江心洲地铁站的主题。该站艺术墙以水为基调,以江水、游鱼、荷叶、假山等为视觉元素,刻画出鱼戏荷叶间、假山掩映水中的江南烟雨的幻象,并将红色的鱼儿置于画面上方,感觉要跳出水面似的。

\
北京大兴线高米店北站-《首邑祥云》(局部)-北京敦煌艺术有限公司设计

公共艺术发展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了,要少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拿北京为例,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方面,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壁画,形式过于单一。

在今天,艺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公共艺术更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然而,很多政府官员和开发商对于艺术一窍不通,因此很多公共艺术作品由‘审美’变成‘审丑’,遭到了公众的强烈批评。”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创意与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蔺道军指出,“现在都在讲‘以人为本’,可是显然我们以前的公共建设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出现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事实上,一个好的公共艺术需要艺术家、公众、政府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得到实现,而不是‘一拍脑袋一个主意’。”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隋建国的亲身经历也许可以给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1991年时,我曾经问刘开渠先生:1984年以来,中国的城市雕塑运动也开展七八年了,可仍旧是泥沙俱下,问题出在哪里?刘先生说,因为是刚刚开始,雕塑家没有经验,城市管理者也没有经验,过几年希望就会好起来。但是现在离当年说话的时间又过去25年了,好像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中国这二三十年来的城市建设,是很重视城市雕塑的。人们普遍接受一个常识,那就是城市雕塑非常提升城市品质,所以这方面的努力是有的。”隋建国指出,“不过,我们的筛选和参与机制,不像欧美国家那么成熟。比如我的作品进驻费德曼广场,是经过一个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推荐。他们有成熟的信息和推荐渠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费德曼广场历年所展的雕塑,基本都是近几年在全球比较活跃、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

“作为公共雕塑,最起码要有艺术性。在中国,就是说至少得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成熟作品,否则,放在公共空间不合适。但这只是一个最低要求,最高要求就是艺术性和公共性得形成辩证关系。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要和放置其中的公共环境产生关系,艺术家必须要考虑到这个环境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文脉;二是要考虑到公众参与的可能性。公共雕塑不能只是艺术家个人的见解,得让公众参与进来,和艺术家产生交流和互动,由此也提供了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的可能性。”隋建国强调。

公共艺术需要学术的力量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地铁是公共艺术展示的极好平台,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公共艺术在地铁的发展。“如果地铁能够成为一个流动的展场,艺术家完全可以将工作室内的画作拿出来展示,这样既传播了艺术,又可以促进大众的艺术审美,一举两得,其效果甚至比放在某些画廊展示还要好。”孙振华说,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地铁空间内商业广告和艺术品空间的博弈问题。是搞公益性的公共艺术,还是搞商业开发,要看地铁经营方的理念和策略;其次是何种艺术品可以进入地铁空间。艺术品和艺术家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注重艺术的品质,还必须重视艺术品的展示效应。艺术品进地铁不是单纯地将艺术品放置在地铁内就完成了它的文化使命,它应该对公众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再次是地铁内的公共艺术品的管理要到位,包括艺术品的损坏、污染、盗窃等。地铁的流动性很大,艺术家虽愿意展示作品,但若有损伤或丢失,会影响艺术家的积极性。”

孙振华同时表示:“地铁公共艺术的设置形式除了在墙面上做壁画设计外,也可以在空间的其他几个界面,如柱子、车厢内、站台、扶梯间做不同形式的品样。除固定的公共艺术作品之外,还可以做一些非永久性设置的作品,如可以征集绘画作品用以点缀地铁空间,并可以随时撤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京港地铁联合运营的公益项目“4号美术馆”,让央美成为了国内首家参与运营地铁美术馆的艺术高校,也充分保证了地铁内艺术品的质量和品位。时任央美美术馆馆长的王璜生介绍,“4号美术馆”展陈的全部为央美美术馆展品复制品,而且展区内还会有专人负责管理。

“这个项目在‘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的设计理念下,在北京地铁4号线的8个重点站设置了装饰性艺术壁画,国家图书馆站的主题为‘书的海洋’,圆明园站是‘西洋楼残柱浮雕’,西单站则为《老字号》浮雕……这些艺术佳作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传承了中国文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拓展专员宋亮对记者介绍,“4号美术馆是一个很好的公众艺术推广平台。我们新推出的‘面孔背后的故事’主题,包含有中央美术馆馆藏作品靳尚谊《青年女歌手》、詹建俊《傣族老大娘》等。在我们对每日来央美美术馆客流量和人群的统计中,有很多人都是通过4号美术馆得知展览讯息,或者了解到作品信息来美术馆欣赏原作的。并且在微博微信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和支持。”

“城市需要艺术,城市本身就是艺术。城市建筑、墙壁涂鸦、广场雕塑本身都是艺术品。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些国家,艺术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名片。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者和民众的审美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我们的公共艺术发展一直受到制肘。”蔺道军指出,“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城市的精神内核。城市设计者应该利用美学规律发现、利用空间,创造出高水平的公共艺术,创造一个具有城市个性和生命力的形象。”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