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艺术计划'NAISSANCE’展中展任瀚个人项目启动 看精准撞击后的事件现场
0条评论 2015-03-07 13:10:3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2015年3月6日下午3点, “24艺术计划’NAISSANCE’— 展中展之任瀚”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正式启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今年1月24日举办的24艺术计划"Naissance"群展

展览回放:

 “Naissance”即在混沌新生之时,是不确定中的确定,是涌动的艺术生命在时间的坐标上生长与摇曳的一束灵光。所谓“艺术的新鲜血液”,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永不停驻的行动力和活跃的思潮从当下延伸至未来。所以我们打破了传统格局,在另一种艺术语言维度中甄选出社会性、人文性等以多元和创新为主体的作品,围绕当下发声的架上和装置作品,给予观者所能触及之感,让人们从静态中寻求沉寂的震撼力量。

展览一共邀请十九位艺术家,作品涵盖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架上艺术等。而不论是以怎样的艺术形式,展览实际上将完全跨越艺术家在年代上的鸿沟,模糊艺术媒介的界限,去除繁琐、冗杂的桎梏,以最贴切的、最具感知力的方式呈现出艺术的本质。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的讨论关涉及身体、新媒体、时间、空间、身份等多个维度。艺术家或将身体作为主体性的载体,承载着对于记忆,经验和日常的观照,在观者与作品的互动中加深身体作为主体性的参与感知;或是将身体作为活动体的体征,作为被观望的运动体;计算机代码及编程替代了艺术家的组织思考,程序创作形成画面层次与纹理的偶然性,给观者的视觉带来了无限欢愉与解放,有感知的艺术家将不断突破和穿越密码语言带来的审美桎梏和疏离感;而时间的线索不断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复现,或用书写时间的方式,将流动的时间可视化;或用凝固时间的方式冻结时间和记忆,不同的表现阐释出同样的深刻。

以带有突破性的作品为基调,展览首先强调的是艺术的“本能”,从本能出发再到艺术呈现的“过程”,而“过程”将从“本能”中抽离。所谓的“过程”并非艺术家直观的创作过程,而是纵向的艺术思考的过程,艺术思想并不局限于在图纸上的表现,它像一个转动的轴轮,经历着缓慢而不可想象的延伸,并在不断地实验和反思中通向“未来”。展览将就当下的境况体现出这三个步骤的内涵,观众以此可感受到艺术本能这一强大驱动力。

展览设立独立艺术个人项目,并以“展中展”和“特别计划”的形式呈现,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展中展选定的艺术家多为青年艺术家,在主展厅中为艺术家搭建独立空间,甄选出的艺术家将围绕一些新的命题提交个人方案,以此作为展出内容的雏形,经完善后在展览期间展出。这种方式旨在通过新一代艺术家的视角,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来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而特别的体验,让观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多元和创新理念。

展中展划分为三个方向:当下艺术生态的反思、艺术本体的反思,以及空间与艺术的对话。三个取向在整个过程中完全被公开化,由此更能了解到艺术家呈现艺术思想性的“过程”。而同期进行的“特别计划”则更具未来性,未来性不等同于不确定性,求变的意识和反转的立场充满了对未来的示预。“特别计划”由艺术家发起,其他参展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通过“特别计划”,改变往常的视觉和思考方式,缔造新的艺术呈现模式。

任瀚个人项目:
 

观众在特定的视点观看作品
观众在特定的视点观看作品《精准撞击》
作品尺寸:最高点210 厘米,最低点65 厘米

《精准撞击》局部
《精准撞击》局部

《精准撞击》局部
《精准撞击》局部

项目阐述:这次是实施一件场域特定作品。这次实践的场所是一个干净整齐的长方形开阔空间,使我有兴趣去思考建筑空间与人在物理上的关系,同时想利用这次机会反思自身创作方式与艺术之间的关联,重新思考素描的定义。

使用小锥子戳击墙面,用戳的动作在三面黑色的墙体之间“画”出一个环形。实施中我将始终保持笔直站立姿势,不可踮脚或弯膝,只依靠手臂运动完成作品。这是一个关于精准与误差的挑战,每次只有戳中铅笔绘制的准确线条的位置才可以移到下一个点,最终的画面将由充满误差的“点”组成。这个环形画面使用视错觉的方式实现,即,只有在一个唯一的视点上可以看到完美的椭圆形,在其他视点看上去三个墙面组合的画面形状是变形的,观众需要移动身体寻找这个“完美”视点,与此同时,这个“完美”视点距离作品有一定距离,加上绘画过程中的误差,使得线条看起来若即若离,而如果为了看得更清晰而走近时,整个画面又是变形的,且无法看到整体的形状。观者的视野将被安静、广阔的画面占据,并最终感受到三重误差:作者在绘画行为中的身体误差,寻找“完美”视点时的视觉误差,空间中倾斜的巨大环形画面所造成的平衡感误差。

99艺术网 Q&A——任瀚

99艺术网:你的创作似乎一直围绕在素描与其他媒介的关系上,但并不是材料性的实验,而是通过行为去打破某种边界?

任瀚:是的,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思考素描的定义。中文的素描一词其实是在字面上狭隘地将它定义为单色画,最多还有朴素的意思。它在英文drawing中是来自动词,带有“拉动、拽、抽取”等意思,我更愿意将它定义为“思维和身体活动的记录”。相比绘画来讲,素描更私密化,在过去是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因为它是艺术家进行研究的记录,比如达芬奇的那些素描,是为他的绘画、雕塑、机器做准备而画的。在当代素描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在一个机械生产的时代,素描和艺术家个人的关系更加难得,这种媒介与人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是其他媒介难以代替的,它更简单、直接、真实。如果将素描不局限在传统的材料上的限制的话,那么他的操作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我们的行走轨迹可以是素描,泥土、花瓣在墙上摩擦的痕迹可以是素描,它与雕塑、装置、行为等媒介间会形成奇妙的连接。

99艺术网:以自己身体为测仪进行创作,本身虽然已经尽量保持高度一致、用力均衡,但你一定知道最后仍然存在误差,只能获得相对的精准。包括观众只能找到一个特定的点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环形,这就有了视觉误差,因为它有三面墙。你觉得今天作品完成后,效果如何?精准与误差的概念,有没有新的刷新认识?

任瀚:效果上我还是认可的,但是因为我盯着它看得太久了,所以我想过一段时间重新回过来看才能做出更明确的判断。这件作品对于我作为艺术家的个人来说,整个实施的过程是更关键的,我更享受这一次身体意志的体验,先作为规则制定者去设定一系列规则,然后变成执行者去慢慢落实,过程中一边在自我监管,一边由于疲惫也在试图寻找规则的漏洞钻空子。我要求实施过程中身体必须保持直立,手臂必须伸长达到离眼睛的最远端,手会达到比较难以把控的姿势,这样会更容易出差错。为了适应形状要寻找不同的操作角度,加上肌肉的疲劳,心情的变化和墙壁材质的不均匀等因素,这根线条是深浅不一的,有的地方会掉下更多墙皮,有的地方则只有很小的洞。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意外的发生,而是主动期待与“意外”进行博弈。这是一场关于规则与漏洞,常规与意外,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较量。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到这样一个结果,更确切说是一个“事件的现场”,通过这些细小的痕迹回想曾发生的过程。而我预设的视点也是根据我自己的视线高度设定的,不是我们常规展览悬挂作品的常规高度,“我的视角”只是一个设定,观众要不要看到那个最平面完整的环形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体会这个寻找“准确”的过程体验。

99艺术网:除了艺术家身份,你也是再生空间计划的联合创始人,对于这个空间的创作实施,你是如何规划的?

任瀚:再生空间计划进入第三年,我们由一开始的依靠原始激情和好奇心作为动力进行工作,逐渐转入更理性严谨地规范和梳理工作的阶段。我们更把注意力投入到三个方面,一方面如何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帮助,将艺术家的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另一方面希望能带动更多没接触过当代艺术的居民参与进来,在宣传上做出更多努力,最后就是学术上的建设,引入专业的理论家参与讨论。

关于艺术家
 

\

任瀚(1984,天津)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2011年毕业于法国阿尔松别墅国立艺术学院艺术系,曾在世界各地参与展览。他同时也是再生空间计划的联合创始人,组织艺术家在非展示空间(如废墟、毛坯房)进行创作和展示。

任瀚既有基于可移动载体(纸张、油画布)的素描作品,也有根据建筑空间特征而创作的特定场域作品。他探讨素描与其他媒介间的边界,强调回归绘画行为的直接性,消减绘画的技术性,让材料呈现自身的物理性。他将石墨铅笔的芯作为“泥”,如制作雕塑一般去绘画。而他在空间内实施的创作使用投掷、倾倒、撞击等动作进行绘画行为,建筑碎片、瑜伽球、画框条……各种偶得物品和工业材料都可能成为他绘画的工具。任瀚的作品有一种矛盾且协调的存在感,意图以一种隐秘的原始暴力让长期生活在当代文明下的观者从麻木与冷漠中苏醒。

编辑:王胤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