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舞台——钟孺乾作品展翰海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0条评论
2015-03-24 16:30:0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罡
3月初春,翰海当代艺术中心带来今年首个艺术家个展项目:生灵舞台——钟孺乾作品展。此次展览将为我们呈现重彩画家钟孺乾的六十多幅作品,包括其极具代表性的杂技、马戏、魔术、戏曲等题材。展览于2015年3月21日开幕,持续至4月21日。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钟孺乾,始终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行探索。国画启蒙老师娄世棠是潘天寿的学生。大学时直接受教于刘大为、林凡等老师,并受何海霞、周思聪等先生的分科指导。他扬弃了中国画习见的柔弱萎顿的积病,使作品在气格和力度方面相当夺人。同时得益于西方现代艺术,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吸收,但他执拗地将这些与中国文人画大写意相提并论,在他的心目中,传统与现代乃至前卫都处在同一平面。
“可以说,钟孺乾是从二十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在社会变革和文化意识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他很早就自觉到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拓展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始终不渝地沉潜探索,朝向水墨艺术表达的深度和难度,通往属于自己观念与语言一致性的境界。”范迪安对钟孺乾的作品如此评价。
钟孺乾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艺术阶段:1986 年以前钟孺乾担任原武汉军区文化部美术创作员,加之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他的作品主要以工笔人物为主,代表作有《儿女祭》等;1989 年至 1992 年,受其在杂技团工作的夫人的影响,杂技艺术的舞台空间、动作造型的启发,再加上对水墨的个性化认识,使色彩和水墨相交融,这样来构成绘画形式。由工笔转为变形写意,代表作有《窑洞组画》、《杂技组画》等,其中尤以其杂技系列最具代表;1993 年至今,随着对“笔墨”、“迹象”等理论结构的进一步理解,钟孺乾用“迹象”置换了“笔墨”,同时转而为重彩写意。
钟孺乾说得明白:“以迹象学的立场看待笔墨,笔墨才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简单说,“象”指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 ;“迹”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创作,就是艺术家落迹留痕的过程,正如钟孺乾所说:“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不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吗 ?”创作的各种瞬间的未完成稿都是落迹过程中某个断面的定格,完成之作则是落迹过程的终结定格。无论是哪一种定格,均是迹象统一体。它直接呈现为象,而象又是前踪后迹叠积而成,因此,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即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
这种语言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画种的界限。滚筒、刷子等工具的介入,以及丙烯颜料等外来媒材的运用,使得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而色、墨、水在宣纸上晕染交融的独特效果,又使之区别于西方的任何一个即成画种。如钟孺乾所说:“画种只是物质凭借,绝无贞洁可守,假使出于精神表达的需要,致使媒材与语言发生了偏移和变异,我想也是情理中事。”这一思想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变革。
此次展览将分为“生灵·舞台”“杂技·马戏·魔术”以及“幻·象”三个板块。结合其创作手稿,完整呈现钟孺乾的创作历程,让观者透过作品来窥探其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同时感受“笔墨迹象”这一新的艺术概念。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钟孺乾,始终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行探索。国画启蒙老师娄世棠是潘天寿的学生。大学时直接受教于刘大为、林凡等老师,并受何海霞、周思聪等先生的分科指导。他扬弃了中国画习见的柔弱萎顿的积病,使作品在气格和力度方面相当夺人。同时得益于西方现代艺术,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吸收,但他执拗地将这些与中国文人画大写意相提并论,在他的心目中,传统与现代乃至前卫都处在同一平面。
“可以说,钟孺乾是从二十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在社会变革和文化意识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他很早就自觉到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拓展水墨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始终不渝地沉潜探索,朝向水墨艺术表达的深度和难度,通往属于自己观念与语言一致性的境界。”范迪安对钟孺乾的作品如此评价。
钟孺乾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艺术阶段:1986 年以前钟孺乾担任原武汉军区文化部美术创作员,加之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他的作品主要以工笔人物为主,代表作有《儿女祭》等;1989 年至 1992 年,受其在杂技团工作的夫人的影响,杂技艺术的舞台空间、动作造型的启发,再加上对水墨的个性化认识,使色彩和水墨相交融,这样来构成绘画形式。由工笔转为变形写意,代表作有《窑洞组画》、《杂技组画》等,其中尤以其杂技系列最具代表;1993 年至今,随着对“笔墨”、“迹象”等理论结构的进一步理解,钟孺乾用“迹象”置换了“笔墨”,同时转而为重彩写意。
钟孺乾说得明白:“以迹象学的立场看待笔墨,笔墨才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简单说,“象”指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 ;“迹”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创作,就是艺术家落迹留痕的过程,正如钟孺乾所说:“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不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吗 ?”创作的各种瞬间的未完成稿都是落迹过程中某个断面的定格,完成之作则是落迹过程的终结定格。无论是哪一种定格,均是迹象统一体。它直接呈现为象,而象又是前踪后迹叠积而成,因此,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即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
这种语言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画种的界限。滚筒、刷子等工具的介入,以及丙烯颜料等外来媒材的运用,使得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而色、墨、水在宣纸上晕染交融的独特效果,又使之区别于西方的任何一个即成画种。如钟孺乾所说:“画种只是物质凭借,绝无贞洁可守,假使出于精神表达的需要,致使媒材与语言发生了偏移和变异,我想也是情理中事。”这一思想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变革。
此次展览将分为“生灵·舞台”“杂技·马戏·魔术”以及“幻·象”三个板块。结合其创作手稿,完整呈现钟孺乾的创作历程,让观者透过作品来窥探其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同时感受“笔墨迹象”这一新的艺术概念。
编辑:李罡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