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敦煌市遭遇沙尘暴袭击,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沙土味。从早上6点开始,刮起了6级大风,大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市区能见度不足50米,早上9点30分,能见度已经下降到不足20米。有媒体报道称,当地交通、设施农业和民众出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出现强沙尘暴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暂时关门谢客。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霉变、腐蚀、脱落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156窟原有墨书《莫高窟记》,在上世纪60年代仍依稀可见,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敦煌研究院早前的调查结果称,敦煌莫高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2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千年彩绘的褪色、剥落,窟墙的腐蚀、风化,正对莫高窟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有考古学者曾感叹说,莫高窟的衰颓与毁坏速度惊人,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昔日美丽的敦煌石窟
大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
历史文化遗产的珍宝莫高窟
莫高窟的精美雕塑和壁画
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多座,其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这些用矿物颜料绘制而成的壁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音乐舞蹈、佛经故事等,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气韵生动、长袖善舞的唐代飞天。
敦煌石窟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无法精雕细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的艺术形式。彩塑以人工制作的木架为骨,束以苇草、外敷草泥,通过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的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壁画在整治过的石壁上,涂抹二至三层草泥,通过布局定位,起稿、涂色、定型,完成壁画形象的绘画。
沙尘对莫高窟有毁灭性破坏
莫高窟周围环境也有崖体结构不稳定(裂隙、地震、自然坍塌)、莫高窟背靠的沙山形成的风沙危害(崖顶积沙,崖体风蚀造成薄顶洞窟,沙尘对洞窟壁画、彩塑的磨蚀)以及大气降水从岩体裂隙下渗,引起岩体内可溶盐向壁画运移等危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莫高窟本体的洞窟建筑、彩塑、壁画的保存。
研究显示,在导致壁画毁坏的诸多因素中,风沙已成为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苏伯民说,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
西北地区多风沙,敦煌地处大漠之腹,据介绍,每到风沙肆虐之际,翻飞的粉尘随气流涌入石窟。如果用专业仪器观察,会发现其中80%以上是0.05~0.005mm大小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的坚硬石英、长石。这些微小颗粒既能对壁画、塑像进行打磨,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
研究显示,莫高窟的年降尘量可达365.4吨/平方公里。不断沉积的粉尘,会逐渐向外挤压壁画的颜料层或白粉层,使之脱落。这是莫高窟壁画残破不堪的自然原因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保护人员对莫高窟进行了崖体加固,后来又为洞窟安装了门窗和防沙网,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挡住风沙袭来时无处不在的粉尘。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