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沙尘侵袭敦煌 看莫高窟经受了哪些“非人”摧残
0条评论 2015-04-01 11:39:01 来源:凤凰艺术 

参观莫高窟本身就是破坏?

对莫高窟来说,虽然历史性的人为破坏(如偷抢壁画)已不复存在,但日益增多的游客进入洞窟,对壁画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统计显示,莫高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以来,已经接待国内以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参观的游客从每年的2万增加到目前的30多万人次。

每年7、8、9月是莫高窟旅游的旺季,日接待量在3000人次以上。2009年,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是39万人左右。前几年,参观人数曾高达50多万人。最多的一天,游客量达到6800人次。预计未来5~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大量增加,每年将达到50万人次。

据研究发现,每40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7.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温度升高4℃。由于游人数量过多,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使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人为的损坏远远比自然的侵蚀更可怕。专家们称,莫高窟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间,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

历史上的残酷掠夺

伴随着藏经洞宝物的不断流失和广为流传,当时许多国家的文化窃贼们也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藏经洞。20世纪初期,这些所谓“探险家”、“考古学家”、“游历者”、“考察者”接踵而至,在被各洞窟中的画像和宝物惊得目瞪口呆之后,便伸出了罪恶之手,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摧残……

1907年3月,英国人斯坦因(原籍匈亚利)带着翻译蒋孝琬来到莫高窟,经过3个月的精密策划,用金钱贿通了王圆箓,从藏经洞盗走自六朝至宋代经卷、写本共24箱,1万余卷,另有佛像绣品及绢画500多幅,盗走后偷运到伦敦博物馆。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贿通王圆箓,从藏经洞盗走珍贵文献6000余卷,并摄拍照片数百幅,偷运回法国。为了掩盖自己的盗行,伯希和捡取少量经卷,于1909年在北京将其公之于世,顿使中外震惊。中国北京学部当即于宣统二年(1910年)命令甘肃当局将剩余残卷尽数运至北京。此消息传到敦煌,当地官绅方知经卷之珍贵,惊喜之余,到藏经洞争相捡取,共拿走2000余卷。王圆箓又趁机暗藏了一部分。到起运北京时,残破经卷仅剩下8000余卷。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偷偷来到莫高窟,长达4个月,吉川骗买写经100余卷,桔瑞超骗买经卷369卷。

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二次来到敦煌,再次从王圆箓手中买去经卷600卷。同年,俄国人奥登堡也来到敦煌,盗走了一部分古经卷。

1922年,白俄罗斯陆军少校阿连阔夫,带领残部500余人,由新疆逃奔到敦煌莫高窟扎营。他们将各洞窟和寺院中的门窗和牌匾劈碎当柴烧,并在洞窟内架锅生火做饭,至使莫高窟许多壁画被烟熏火燎无法辩认。更可恶的是,他们还将大量泥塑佛像断手凿目,挖心捣腹,肆意践踏破坏,其惨状让人不忍猝睹。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潜到莫高窟,面对精美的洞窟壁画,下决心要“剥尽这里的一切而毫不动摇”。他用化学胶布粘走了壁画26幅,并盗劫盛唐彩塑数尊。

这场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大掠夺、大摧残历时长达20多年,给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

据有关资料显示,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当年我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储藏的古文献文物,绝大部分已流落海外。目前12个国家的40来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有敦煌文物。我国目前共有35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有其收藏,其中包括香港特区1家、台湾地区3家。

外界人为破坏因素加重

除了莫高窟小环境恶化这一因素外,敦煌地区近年来大范围的荒漠化、沙漠化也是重要原因。本月11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大敦煌’地区的生态正在持续恶化。”

“大敦煌”是以甘肃敦煌市为中心的一个地域单元,东接嘉峪关,西达罗布泊,南依祁连-阿尔金山,北抵马鬃山,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等机构的调查发现,用水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迅猛和绿化面积减少是加剧“大敦煌”荒漠化、沙漠化的关键性因素。

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它是“大敦煌”荒漠化、沙漠化最有力的见证者。

月牙泉作为沙漠中的一湾古泉,虽地处流沙中,但千百年来没有被掩埋,也没有出现泉水干涸。但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古泉水域因生态环境恶化发生改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受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以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月牙泉水位出现急剧下降。1985年,月牙泉存水量降到历史最低点,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

为解决敦煌生态问题,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开展解救月牙泉行动。2004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的“三禁”政策。同时,在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滴灌、管灌等高新节水工程。在城市实行阶梯水价、以水定产、用水定额等节水措施。

不过,经过多年治理,今年7月,月牙泉水域面积仍只有11亩,水位只提高了0.6米,平均水深只有1.5米。

随着敦煌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敦煌市需要抽取地下水弥补用水缺口,每年超采地下水4925万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75年至2001年,敦煌地下水位共计下降10.77米,且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急剧下降。

据了解,敦煌市目前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85.37%,棉花仍是全市主要的经济作物,节水技术推广步伐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经济效益低下。

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使敦煌市原有的1万多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中的80%面积已不复存在。目前全市仅存天然林130万亩、草场31万亩、湿地270万亩,分别比解放初期减少了40%、77%和28%。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万亩。

莫高窟壁画实现数字化展示减轻参观破坏

\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可观看的虚拟漫游洞窟《梦幻佛宫》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由敦煌研究院实施建设,是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项目,总投资3.4亿元,投入运营近6个月之久,被称为“数字莫高窟”。

球幕影院是第一次体验,半球形屏幕,立体展示莫高窟石窟的内容,完整再现莫高窟壁画,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其球幕影院是中国世界遗产地目前最大的球幕影院,通过国际上最先进的无缝拼接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新体验方式。

同时,展示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石窟艺术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实景再现的体验场所,影院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全面采集与保存敦煌莫高窟壁画图像,借助具有最佳视觉艺术效果的8K影院系统,向游客播放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虚拟漫游洞窟的《梦幻佛宫》两部20分钟数字电影,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观体验。影片以日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播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随着展示中心投入使用,莫高窟游客合理接待量由每天3000人次提高至6000人次。

敦煌莫高窟保护大事记

敦煌莫高窟有政府参与或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的活动始于上世纪40年代,相关大事如下:

1.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标志着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正式开始。

2.1950年,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正式参与敦煌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3.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古建、考古专家,勘察莫高窟保护现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此后的10年间,抢修了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维修加固了3处崩塌崖面和数百个洞窟。

4.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1963年~1966年,先后三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576米崖面和354个洞窟的维修加固。

6.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

7.1984年,将扩建后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改名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长,同年完成莫高窟南区南段26个洞窟和172米崖面的加固工程。

8.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日本人青山庆示向敦煌研究院捐赠8件敦煌文物,这是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物首次归还我国。

9.1988年,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所签订保护敦煌莫高窟国际合作项目,同年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也签订合作保护项目。

10.1993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

11.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申请并通过了我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12.1999年~2002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13.2000年,“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活动在敦煌举行。

14.2001年,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地质系联合创办我国第一个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15.2002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被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16.2008年12月29日,总投资2.61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立项开工,这是莫高窟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该工程包括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多元,其余的资金由甘肃省来筹措。整个工程将于2011年完工。

17.2014年10月13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承办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敦煌市召开。

18.2015年1月30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效东表示将建立《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编辑:陈荷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