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本人精选出十种图式来让大家品味:
一、光头脸
方力钧以光头为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典型代表。他描绘一个光头打哈欠的青年,看上去极度赖皮无聊的表情,成就了玩世现实主义的形象特征。
二、大笑脸
岳敏君夸张的"自我形象",开口大笑,紧闭双眼;动作夸张,却充满自信,总是出现在某种场合中。这些场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与争斗的空间与背景,其中有关于生存状态的、有关于成长历史的、有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有关于男女性别的、有关于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政治(暴力)事件等的缩影。
三、面无表情的全家福
"大家庭"取材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照相馆纪念照,一家人或同学或几个朋友,或坐或站立高低错落在一起,集体目视镜头,表情庄严甚至神圣,衣冠整齐甚至矫情。这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是一种象征。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对那种"严肃艺术"的不严肃调侃,是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幽默。
四、大美人大脸蛋
其实大美人肖像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月份牌广告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当代艺术家俸正杰的大美人肖像画只保留一个大大的脸庞和一张厚厚的嘴唇,不仅说明庸俗的时代和对性的暗示,也是关注流行时尚对社会表象和人的内心的影响。民间年画与时尚流行色彩巧妙转换形成了他独特的艳丽浮华的画面风格。
五、纯真的脸庞
祁志龙描绘一个个穿军装的女孩,是以经历文革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为主导的怀旧情绪,没有领章帽徽和退了色的军装,隐隐约约透出逝去的那个革命年代,"革命痕迹"的保留,与年轻、单纯构成对比,让青春和美丽更复杂和特别。构成一种象征和比喻的形象。
六、模糊的面孔
杨少兵画的人像好像一块肉泡在水里,让人产生疼痛的感觉。他的灵感或许来自拳击手搏击的对抗中得到的,或许从街头流氓的斗殴中得到,表现的是社会暴力无处不在,他虽没有描绘打斗场景,而是被伤害后的画面,这是一种"软性暴力",或叫冷暴力。
七、假面
曾梵志的假面系列,描绘都市人西装革履、有条不紊发型却带着假面具的众生嘴脸,表现的是人性的虚假和人与人之间不可沟通的隐私。作者进一步将外在的面具内化为活生生的人格模式,使假面同真面之间形成真假难分、真假交融的感觉。
八、大灰脸
毛焰通过自己独特的灰色调、光斑和笔触等技巧塑造的肖像画,逐渐由外而内,将全部着力点都放在了对于肖像的精神层面的探索上,这些单纯的,没有炫技的肖像,成为其个人情绪的精神符号。旨在表达肖像的"长态",这有点像老照片的肖像。
九、苍苍面色
严培明以一系列黑色碳熏质感人物肖像享誉艺术界。这些巨幅黑白肖像,一看之下令人震撼、令人心生恐惧。这些人物的面部,被狂野地恣意地涂抹出来,仿佛木乃伊,仿佛被橡皮或皮革面具拉伸变形了,诡秘怪异、似是而非,阴暗、愤怒、恐怖、充满力量的同时让人悲哀。
十、微笑的嘴脸
韦申的"中国人民"系列作品中出现了抿嘴微笑的特征化面孔。这种表征性符号传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让人感受到活着的美好,然而这刻意的微笑还浸染着淡淡的忧伤。微笑着的人性扭曲与变形何偿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呢。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脸谱文化,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京剧脸谱,比如红脸关公、黑脸包拯及白面书生等形象,它不仅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让人爱憎分明。颜面传达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看一个女人漂不漂亮,第一信号就是她的脸蛋,脸蛋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不仅有面象学,还有人活着为了一张脸,争的是一口气的哲学观、价值观。当代艺术更是强化夸张了它的功效,我们从这一张张脸蛋艺术中,了解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从而也解读到艺术家们的精神状态。
2015/2/14韦申于天堂鸟艺术工作室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