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凡·高,人们总会想到明亮而浓烈的色彩。不过,他调色板上的颜色并非总是如此生动而热烈。如果我们将他早期的静物画和后期的大作相互对比,便能发现他的探求过程,即色彩从幽暗走向明快。
灰色的荷兰画派
凡·高曾在海牙随艺术家安东·莫夫(Anton Mauve)学画,并在此阶段培养了对色彩的感觉。莫夫擅长用柔美的色调,捕捉景物的气息。如其他海牙画派(亦被称作灰色画派)画家一样,莫夫主要用灰色及蓝色作画,使用的色彩虽然比较单一,但着重突出色调上的变化,并达到和谐一致。凡·高在莫夫那里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作品,所以他便依此方法开始作画。
安东·莫夫作品《归家》(Homeward Bound,1881)的灰色调是典型的海牙画派风格。
凡·高作品《卷心菜和木鞋静物画》(Vincent van Gogh, Still Life with Cabbage and Clogs,1881)
凡·高刚开始和莫夫学画,便立即进入静物油画阶段,这使他逐渐对色彩有了感觉。凡·高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这之前他主要在画素描。
此后,凡·高读了很多色彩理论的书,并了解了补色的原理——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在视觉上,它们都会彼此强化。不过尽管了解了补色理论,但此时他在笔记本上所绘的插图却大都是黑白两色的。困扰他的问题也许是:他该如何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研习理论时,凡·高读过一篇描述法国艺术家——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画家之一的欧仁·德拉克罗瓦用色的文章。德拉克罗瓦通过使用对比色以突出戏剧性效果,与此同时,还能唤起观者的情绪与心动,这一点尤其吸引着凡·高。
他在1885年10月20日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道:“如果你发现跟颜色问题有关的好书,一定要寄给我。”
这一时期,凡·高已经开始在绘画中应用补色,他将颜色混合起来使用,最终绘出“模糊的色调”。乍一看,他的作品仍同其他同时代的荷兰画家一样,有着自然的灰棕色调。但是,仔细观察画作,就会发现,凡·高正在进行自己的补色实验。
凡·高作品《女人的头像》(Head of a Woman, 1885)
在《女人的头像》一画中,凡·高主要用了红绿两种补色。不过他并未将两色并置,而是将两种颜色融合起来,这使得对比并未显得那么强烈,反而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而这一点恰好正是凡·高所希望表达的农民的色调。这一点在《吃土豆的人》中更为明显,他的画笔创作了一个“真正的脏兮兮的土豆”,而凡·高使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吃土豆的农民,借此表达农民的现实生存处境。
在《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1885)中,凡·高的混色方法创造出了“真正脏兮兮的土豆”。
编辑: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