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十个展厅的常设陈列一般变动不大,无非是今天新得了一件尊,明天要外展一盏碗,不过三楼的书法馆和绘画馆是例外。由于绢纸等有机材料的脆弱性,书画作品早早地进入了它们的暮年,长时间展出伴随着温湿度变化、光线变化、空气污染,都可能对书画作品造成可怕的不可逆转的伤害。书画的展品定期轮换是书画类展示的常规做法,而考虑到外展的因素,这细微的调整也是不少。目前绘画馆在展的这套藏品,就是三月底刚刚轮上的,下面这几幅我特别钟爱的作品,每次欣赏,总能品出一些新滋味来。
佚名《溪山图卷》局部(南宋)
怎么看咫尺千里之趣的宋画?
南宋·《溪山图卷》
入门后先见到的是唐宋部分。诸册页之中,夹了两张南宋时期的卷轴,一为《溪山图卷》,一为《歌乐图卷》,后者是典型的两宋时期人物风俗画,表现的是一组乐伎在彩排或表演间隙的场景。前者所谓的“溪山”,不过是泛指,大抵可以和“江山xx图”等归并同类项,算得上是两宋常见的画题——这类作品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也许就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这类作品往往取“咫尺千里”之趣,以峰峦、水道、山径的交叠隐现构建出辽远广阔的视觉空间,间杂以楼阁、行旅,勾连起自然与人世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这与北宋郭熙在《山水训》中提出的山水美学是一致的。山水佳品应当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方能弥补“君亲之心、林泉之志不可两全”的遗憾。而基于此类作品多出于宫廷画师之手,又不禁让人脑洞一番“江山”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引申含义,也难怪有学者认为,无论其中的空间布局或是建筑的形态、表现都有内在的对社会秩序、国泰民安的政治称颂。
赵雍《青影红心图轴》(元)
来回走两步,看父与子的故事
元·赵雍《青影红心图轴》、赵孟頫《兰石图卷》
进入元代部分的第一张图是赵雍的《青影红心图轴》。青影者,淡绿绘就竹叶;红心者,浅红点出兰蕊;于是在墨石的衬托下更显出兰竹的清逸之姿。除了色彩处理淡雅明快,赵雍还在兰竹的画法上充分引入了书法笔意,竹枝行笔如篆,劲瘦匀长,竹叶如写八字,而兰叶则如行草般流畅舒展。这无疑是源自于父亲赵孟頫的家传。
赵孟钴《兰石图卷》(元)
赵孟頫是元代书画名家,其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对文人绘画的影响非常深远。能有机会同时一睹父子俩对类似题材的处理也是相当有趣的一件事情。赵孟頫的《兰石图卷》就在不远处,这件纯水墨作品更讲求笔法的运用与区别,用侧锋飞白表现石质的粗砺,而用中锋润笔表现兰的飘逸、竹的劲健,其布局与运笔更见老辣。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