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从亚文化到掘金产业
0条评论 2015-04-28 09:32:07 来源:快鲤鱼 作者:Nana

对艺术精神的威胁

以在东伦敦挥洒喷涂的迷幻主义字符而蜚声艺术界的伦敦艺术家本·埃尼,接受了来自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一份有利可图的委托——为这个航空公司的休息室增彩。微软、匡威和耐克则在他们最近的广告中启用了街头艺术家和公共墙壁。这预示着将有一群街头艺术代理商和经纪人投身进在艺术家和品牌间建立联系的浪潮中。

谢泼德·费尔雷,柏林
谢泼德·费尔雷,柏林

很多街头艺术家依然对这股趋势感到不太舒服。对这些艺术家而言,街头艺术最先吸引他们的就是那种反正统文化的精神,而这股艺商结合的趋势给这种精神造成了威胁。艺术家们对此是十分敏感的。

不过最近的例子证明了即使是坚定的反商业艺术家也会被卷入对其作品价值和归属的争论中。就在今年8月,艺术家斯迪克(Stik)求助于律师要求一家公司停止在企业宣传片中使用他的作品(很讽刺地,这幅作品名为“艺术窃贼”)。

“赚钱并不可耻”

斯迪克的例子激起了很多艺术家对街头艺术商业化中的某些道德规范与守则的质疑,带着一种“如果有人要赚大钱,那个人最好是我”的态度。

斯迪克,“艺术窃贼”
斯迪克,“艺术窃贼”

拉扎里季斯说,企业委托的工作只是街头艺术产业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对街头艺术家的任何商业活动都持仇视态度。

拉扎里季斯回应道:“通常总是那些蠢货平面设计师在找麻烦。赚钱根本不可耻。如果这些人不能赚钱,那就只有富二代名二代能从事艺术了。”

纯粹的涂鸦作家和标签客就与这种立场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他们毫不掩饰对这种装饰墙面的“美图”的蔑视。吸引到大批观众的抢眼作品只能得到他们一句“玩具”的蔑称。像标签客覆盖抹去作品之类的物理冲突也并不少见。

关于在公共墙壁上标记作品的合法性的争论模糊而又困难,恰恰体现出街头艺术从领地圈占和叛逆标记的杂乱世界迈向主流的不可否认的商业世界的艰难演变。在这个世界里,官方许可通常是必要的,班克斯们被压在有机玻璃里固定住以防止被盗。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