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毕冠良
毕冠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他还有着很多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艺术考级委员会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名家专项课题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山水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山水画创作院艺委会主任等等。第一次见到毕冠良老师,他正在工作室画画,沉稳、平静、又不失洒脱。他的职业生涯也许是艺术家中最丰富多彩的,他做过警察,当过律师,也做过媒体人,但最爱的身份始终是艺术家。他从小受家庭熏陶热爱画画,由于母亲去世的早,自幼就把绘画当作了他精神上的寄托,后来有幸与刘牧老师相识、并相继拜在龙瑞和杜大恺老师门下。他热爱画画,将艺术创作看作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想一直画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他的老师刘牧曾说,“如果说他把画画当命也许有点夸张,但他确确实实太爱画画了。”
艺术家毕冠良最早研习人物画,现在主攻山水画,他坦言更喜欢山水画中逍遥的感觉。他注重传统功底的磨练与当代意识的积累,对自然山水物象与意象的转换有着较深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他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理解,也有对当代的探索。他的老师龙瑞曾评价说:冠良的作品十分重视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结合,能把对传统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和创作结合起来,作品注重气韵表达,用笔也比较圆厚。他的绘画作品是有“情感”有“灵气”的,他注重把自身文学修养中的“情感”和“灵气”融入到物象中去,能够表达出与其生活状态相通的意趣和格调,这种格调是冠良自己内心的写照,是它内在的精神体现。
毕冠良在工作室画画
传统中国画讲究笔墨,他对笔墨的探索也随着创作的过程而逐渐深入并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在笔墨秩序的研究过程中,他提出了笔墨只是绘画的一部分,如果过分地强调笔墨,反而会限制中国画发展的观点。他指出中国山水画目前真正缺失的就是意境,而当代很多艺术家缺失的就是意境意识。很多人都在强调笔墨,但是忽略了实际上意境才是中国画真正的灵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只重笔墨技巧而忽视文学功底的积累,基于对此的深刻认识,他能将自身的文学功底理解并运用到他的创作中。杜大恺先生对此有着十分客观的评价“毕冠良能够把他对文学的感情和理解运用到他的作品中,这种对绘画中文学性很好的理解,无疑对他的创作格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对传统与现代都有较好的理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排斥当代艺术,并能很好的借鉴当代艺术的因素,这也是画家所具有的潜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体现。”
毕冠良是一个涉猎很广的艺术家,他是90年代《诗刊》社首届全国青年诗人培训班的学员,那个班的学员许多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诗人,他自幼在自学绘画的同时也自学了书法、纂刻,20几岁就加入了北京书法家协会并获得过北京地区首届篆刻大赛的优秀奖,他弹古琴爱音乐、当然还写诗歌和评论,被誉为“多面手”。将绘画作为爱好来看,他说,“艺术家在我看来就是在你心灵最深处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给自己的爱好留着,这块地儿不能受污染,不受别人左右,就是自己想做的。”又将绘画作为一个职业来看,他认为是“把自己的爱好、谋生的手段和自己心灵的修为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毕冠良作品 《高原雨霁色宜人》 宣纸 200x200cm 2013年
99艺术网:您之前从事过多种职业,最喜欢的是艺术家这个职业吗?
毕冠良:从小心里一直有种绘画情结,可能心里有这么一个东西,一直牵扯着你,决定了你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尽管以前的职业在别人看来都跟不错,但我总觉得那些事不能陪自己一辈子,归根到底这句话。画画反正就是手能动弹,手不能动弹拿嘴叼个笔也能画,关键还是爱好,骨子里真就喜欢这个东西。
99艺术网:您的职业从警察到律师,又到撰稿人、媒体人,最后成为艺术家,感觉跳跃还蛮大的。
毕冠良:实际上不大,包括现在画画也是这样,在我看来当代和传统也没有什么界线,法律跟艺术也没界线,有什么界线呢?总结起来都是两部分:程序和规范。当然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是有区别。我选择绘画作为终生的职业,主要是逐渐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状态跟以前那个圈子有点格格不入了。比如以前做保险公司常年法律顾问代理了很多保险合同纠纷的案件,有一次对我触动挺大的,跟法官一块见面,法官向别人介绍我时说毕冠良是画家,业余干律师呢(笑)。这说明在别人眼里已经不把我当成律师看啦,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画家。其实有些职业完全可以兼职去做,但我觉得艺术是一个很神圣的行业,既然认定了绘画做为终生的职业,那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这种选择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家负责,不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我选择了绘画还不如说绘画选择了我。
毕冠良作品 《岭南深处有人家》 180x200cm
99艺术网:您对自己艺术家身份如何定义?
毕冠良:艺术家是个很神圣的称谓,在我看来就是在你心灵最深处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这块地儿不能受污染,不受别人左右,就是自己与灵魂对话的地方。艺术本身和你的生命结合得最紧密,像人和人对话似的。尽管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我是觉得绘画最适合我,因为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唯独绘画可以让我关在画室呆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不下楼都没有问题,画画累了就坐这儿看画看画论,看画也是创作过程的延续,反正不论是在画室干什么,实际上都是为画画去服务的。
99艺术网:您自己对您自己的作品如何解读和定位的?
毕冠良:我是力图通过我的作品把自己的心性表现出来,因为是从骨子里面喜欢画画,所以在不违背传统文脉规律的前提下,就是凭着感觉这么画了,画画是能陪我一辈子的东西,画这些画也是奔向重生的一条路,也没法用好和坏去评判这个问题,尤其是画家之间这种自己定位或者说给别人定位都没有任何意义,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生活模式,简单地说绘画就是一个爱好画画的人用画谋生的手段,是跟你自己的心性结合起来比较高雅的谋生手段而已。把自己的爱好、谋生的手段和自己心灵的修为结合起来,本身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我想学术上的评价每一个画家都应该有自知之明,至于说如何去定位我感觉这不是画家自己的事。
毕冠良作品 《溪壑流泉》 宣纸 145x200cm 2013年
99艺术网:您创作之前会打底稿吗?
毕冠良:我不打底稿,一幅作品没画完我也不知道什么样,就是慢慢画,逐渐完善,最后定型,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模样。但是你说具体勾勾线,我看也有人打个稿的,我不太适合那种形式。实际上中国画强调一种笔笔生发的东西,像石涛的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99艺术网:有时候心里预想的构图,画出来却完全不一样。
毕冠良:有,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要是画出来的跟想像的完全一样,这个魅力也就没了, 真正的创作状态是一个朦胧的状态。 一张画画出来人为因素占了一半,在你的意识以外而又在控制之下的因素占另外一半,实际是这样相对的挺微妙的一个空间。
99艺术网:您怎样看自己的山水画作品?所想要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毕冠良:我画画的过程就跟写一篇文章似的,我每张画我自己能表述出来,写成一篇小游记或者是小散文。尤其是山水画家,山水画家创作的过程就是一段心灵的旅程,只不过是把你心里存在的物象,你眼睛看到的东西,都通过你的笔墨说出来。山水画的白不是天就是地,不是地就是云,不是云就是水,山水画真正所呈现出的意境有天地、宇宙的概念在里边。
毕冠良作品 《生命的狂欢》
99艺术网:您如何看待绘画中的笔墨?
毕冠良:单纯地讲笔墨,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笔墨只是绘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山水画“远看势,近看质”。远看势看的是气韵,看的是画面给你带来的气息、意境;近看质既包括笔墨质感也包括笔墨秩序,就山水画而言这种笔墨秩序集中体现在皴法上,但在创作上也有不同的阶段或是组合部分,总之笔墨并非绘画的全部。我一直认为过分地强调笔墨,反而会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笔墨肯定是基础,在笔墨功底的基础上,当代的中国画家真正缺失的就是对意境的营造和意识。
99艺术网:您觉得中国山水画目前整体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毕冠良:现在当代向传统靠拢,是一个大方向。单独拿山水画来说,我现在感觉山水画的缺陷是因为笔墨强调得过多,尤其是把文人画系统作为一个最大的主流系统不断的放大,以至于一提起中国画非文人画莫属。实际上文人画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是一个支流。山水画目前真正缺失的就是意境,很多人都在强调笔墨,甚至发展到一种炫技的状态不是好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不明白意境才是中国画真正的灵魂,归根到底真正缺失的就是文学功底。
毕冠良作品 《自然的记忆》
99艺术网:除了画画,您还在书法、纂刻、音乐等方面有所涉足,这些对您的绘画有哪些影响或者是说关联性。
毕冠良:简单拿篆刻说吧,篆刻方寸之间的分红布白和绘画的章法是一脉相承的,我绘画的构图就是借鉴篆刻对留白的处理,包括云的处理,其实事物之间都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都不矛盾。音乐的表现力是通过节奏和韵律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需要用耳朵听,而绘画同样存在节奏和韵律的问题,只不过是需要用眼睛看,这是视觉节奏,但无论听觉还是视觉,其实都是心觉,都是心里面的节奏和韵律。我的三位老师刘牧、杜大恺和龙瑞先生,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涉猎面广,仅就绘画而言,不管是当代还是传统,他们从理念上都不拘泥于一个小的概念,从不画地为牢。我们常说做事情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其实作为一个画家更应该如此,如果不从宏观上去了解和观察,并通过这种观察去积累我们对绘画的认识而形成自己的理念,是不会走远的。
99艺术网:您的谈话确实是有深度的,和您聊天也很愉快,谢谢您!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