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模都去哪了?艺术展!——BIG双年展展览观察(一)
0条评论
2015-05-04 13:34:51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专稿 作者:芥末
2015年4月29日下午, “BIG双年展—全世界的未来”在兴国路的上海老洋房内的BIG SPACE如期开幕。在展览前我们就先看到了下面这两张海报:
车模扮乞丐抗议
海报中没有我们惯常看到各种双年展中大名头的艺术家、策展人;也没有名气大、场地大、级别高的美术馆、博物馆;更没有什么奢侈品、土豪地产等赞助商。有的只是黑白分明的用色、一群爱玩艺术的年轻人、还有最引人好奇的流程设置。带着这种好奇,我参加了整场BIG双年展开幕式所有环节。今天先来谈谈在现场最抓人眼球的“对抗词条游行”这一部分。
为什么说最抓眼球,原因无它,因为整个游行是四位比基尼车模美女在现场完成的。
车模扮乞丐抗议
她们是谁?
4月26日,十几个身材高挑、长发飘逸、年轻靓丽的美女车模,身着短裙高跟鞋、露着大长腿,脸上涂着灰,装扮成乞丐,在上海车展展馆外举牌抗议本届上海车展取消车模。这则新闻一经曝光引发大量关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还有人说这是行为艺术。
BIG双年展现场《对抗词条游行》
而BIG双年展中,现场这几位车模的比基尼游行竟让我们情不自禁的与上述新闻产生联系。
行为艺术一般是指艺术家自己(或他人)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行为艺术其实也就是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一种类型。近些年各种行为艺术层出不穷,有些艺术作品被冠上"病态"、"血腥"、“色情”、"暴力"等称谓后受到各种批判打压。笔者认为作为专业艺术媒体我们始终还是应该对"行为艺术"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介绍、讨论这些艺术现象,冷静、理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
回到展览现场,“对抗词条游行”中,我们看到两个词条画面,“现场的、混乱的、正确的、纯粹的“;”未来的、荒谬的、正面的、伟大的“,由四位比基尼美女,头戴面罩,在场内举牌游行来完成。策展人之一雷童对于词条是这样解读的:未来的,现场的——未来的即将发生,现场的就在眼前,潜在的逻辑是现场预示着未来,未来是现场的下一步。而今天的现场又曾是谁的未来?那个未来又会是谁用来反思的现场?混来的,荒谬的——混乱的是荒谬的吗?荒谬的是混乱的吗?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的是混乱?还是荒谬?正面的,正确的——硬币有两面,正面也反面,而究竟正面的是正确的还是反面是正确的?寻找正确靠得住的是判断还是运气?伟大的,纯粹的——我们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还是纯粹的艺术家,它们是否矛盾?我们是否有其它选择?笔者也尝试粗浅解读,每组标语中前两个词和后两个词,都是充满对抗性的两个定义模式,现场的、混乱的由正确的、纯粹的来抗争;未来的、荒谬的由正面的、伟大的来抗衡。也许这也就是此次和威尼斯双年展具有完全一样主题的BIG双年展最希望表达的矛盾与对抗吧,对传统的大而全的“双年展”的批判与对抗!“现场混乱“的各色双年展还有多少“正确纯粹”的艺术表达?“未来”继续“荒谬”下去?还是涌现出更多“正面”“伟大”的艺术形式?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策展人的理念来解读这一作品:随着“双年展”式的概念频繁嫁接,如果概念的时效性过去之后,艺术还剩下什么?我们所依靠的概念和模式是否真的转换成为内容与价值?如果答案否定,那么对概念的直接挪用,是否是我们仅存的方法?
BIG双年展现场《对抗词条游行》
抛开以上艺术学术上的解读,我们也可以从有趣的一方面来看待这个行为艺术,因为实施人本身都是曾经参加车展的车模,她们具有和前面新闻提到的“乞丐车模”一样的命运,那就是,今年上海车展让她们失业了。所以这两组标语对她们来说应该还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解读:可能对于她们来说,之前每次的车展现场都是混乱的(甚至低俗者不乏其人),但是车模作为她们的职业,她们在车展上的展示是“正确的、纯粹的“,而且在她们看来,这样没有车模的车展“未来的、荒谬的”,她们所坚持从事的工作本身是“正面的、伟大的”。这样的二次解读可能比学术性上的分析显得有趣的多,笔者对此次策展人的匠心独运,巧妙衔接以及社会敏感度极为赞赏。
接下来,笔者就此行为表演和此次BIG双年展发起人、策展人汪天鑫进行了简短沟通,策展人对此表演的前后脉络表述倒是颇为简单直白:“其实比基尼游行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复杂,缘起就是我有一群模特朋友,前段时间说起今年上海车展取消车模了,感觉没有钱赚了,在我这诉苦嘛!我就告诉她们我们BIG双年展正好有个对抗词条游行的板块,你们几个模特来游行好了!不过今天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她们虽然带上头套来到艺术展也感觉特别害羞,所有动作都很拘谨,全程都拿词条牌遮住自己的眼睛,这是我们没有意料到的,其实在车展或其他通告上不是这个样子!”
很简单直白的带着笑意的语言中,能感受到到作为发起人,对艺术的理解、融合和敏感已经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细微的每一个层面和角落,一个简单创意的作品所包含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是值得思考和提炼的。在BIG双年展中没有巨大的场地、没有恢宏的巨作,所具有的只是对根植于文化信仰和社会现实中的人性的探索和触摸,也许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能够用心触摸的艺术。
编辑:周瑾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