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机场——成渝两地非盈利性机构文献展将于5月14开幕
0条评论 2015-05-12 15:00:3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关于我们,器•Haus空间

器•Haus空间9年来的工作一直尝试着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提问者和践行者,它的出现及发展有着极强的个人因素,重要的时间拐点出现在2010年,之前作为 “平台”定位的艺术机构被调整转向为一所有着自我立场和实践方向的研究型艺术机构。这种定位的转变落在艺术工作的呈现上,体现为机构自主发起的艺术项目越 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而作为器•Haus空间核心项目之一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则趋于日常化,强调艺术和社会的连结,艺术与当代文化的互动对话,则是这种 转变的内因及动力。

作为一家由艺术家自主经营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器•Haus空间这些年的具体工作,已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器•Haus空间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 目,器•Haus空间的社会性艺术项目,我们的“策展/研究项目”,我们的亚洲策略及相关项目,以及Organhaus国际艺术家工作坊计划等。重点想说 的是,随着和西方对话的常态,我们近两年的国际工作以亚洲区域的艺术合作为重点,全球化/城市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遭遇,相近的历史/地缘关系,相异的社会 现实语境。对话框架的搭建可以让我们更为主动的邀请更多人一起通过艺术来思考和回应现实,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是把这种思考拓展在有建设性的差异之下。

随着实践时间的推进,我们逐步明确相信,当代艺术的实践可以介入及修正当代文化的建构,这也是为何我们会把我们合作的艺术项目/艺术团体/艺术家个人的工作 落脚在实验性艺术这个范畴的原因。实验性艺术的实践关联着未来,新的思考,新的语言实践,新的媒介,都会从某种程度上拓宽我们即有的思维半径,进而把现在 和未来联系在一起。这种工作是开放性的,也是具备未知特点的,推动艺术的类似思考并不是某种成功学的策略,而是我们希望可以回到艺术的原点,在原点处建立 这种纽带,这也是我们的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说,那些直面审美的/叙事的/修辞的/古典的艺术,是我们所不取的,这是一种和现实并行或滞后的艺术,从属于艺术的生理性层面,当然我也不是要轻视这些艺术的功效,艺术有很多纬度,各有所选,各有所取而已。

器•Haus空间的存在必将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艺术机构的名义,和艺术家们一起去思考/讨论/回应我们的现实或语境。艺术机构的价值将体现在这些细节工作的推进中,慢慢的拓展自己的边界或半径,慢慢的习惯在更大的纬度下思考我们的遭遇,乃至命运。此亦为必由之路!

——倪昆

关于A4当代艺术中心

A4当代艺术中心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年。从A4早期的定位摸索到今天逐步建立的学术及教育系统,我们开始从城市的文化边缘进入公众视野。这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我们不光要在学术系统和知识生产上继续坚持自己的开放视野与文化立场,还要在公共教育和社群联动上投入更多精力研发与合作。

A4当代艺术中心目前开设了数个年度展览及研究项目,包括鼓励实验艺术发声与实践的“青年艺术家实验季”;梳理艺术家10年以上艺术脉络和文献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与多个国家城市建立双向驻留互访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以及年度国际国内当代艺术主题展和学术论坛。我们认为艺术项目不单单是触发式的机构呈现,而是伴随着累积、建构、衍生、推演、反思的文化事件。为了让艺术生态保持多样性,激发可能性。我们不间断的举办“7日工作坊”、“讲座校园行”、“A4艺术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为青年人开设“志愿者工作站”;每年推出“i-START儿童艺术节”、“独立影像放映周”、室内音乐会、暑期工作坊以及教育论坛……

本次展览,我们选择了2014年参与A4国际驻留项目和个案研究计划的美国艺术家Oliver Herring极富社会互动的影像作品,也特别将他在成都驻留期间现场偶发表演的影像资料一并展出。我们希望这位保持旺盛创造力和开放性的艺术家能够诠释A4一直坚持的行动与创想共生的开放理念。 

本次非盈利机构的文献展是一次很好的契机让我们回溯之前的工作。未来A4会继续拓展国际间艺术交流,加强在地社会互动,我们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走近并加入我们,为这个带着乌托邦色彩的团队注入更多的活力。

——李杰

编辑:孙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