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像之间 | “言”、“像”、“之间”及其他
0条评论 2015-05-21 14:09: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盛葳

\


言像之间”作为一个展览或者研究主题的提出,尤其是对“言”和“像”两个系统的并置和关系讨论,预示着策划人和研究者的革新立场。无论是就哲学还是艺术史而言,该论题的提出的前提条件,显而易见是基于语言学转向的结果。总体说来,这一现代哲学转向并不仅仅在自身领域生效和产生影响,而且深刻的影响到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和新艺术的生产。新观点认为语言自身并不具有先验的合法性,它需要被怀疑和反省:通过怎样的语言,以何种方式来描述整个世界或特定对象?叙事的结构及其生产方式的背后是什么?这一转变并非是“领域”的变化,而是“方法”乃至“方向”的更迭。

 在艺术研究领域,福柯《词与物》中对视觉观看及其关系系统的讨论,诺曼·布列逊《语词与图像》所开启的“新艺术史”均是典型的案例。今天,视觉文化和艺术领域所热衷的“图像转向”与之亦有着及其密切的关联。毫无疑问,视觉是一种“语言”,是艺术家所使用的主要“语言”。但“图像时代”并不是仅仅指视觉图像的过剩,更重要的是指其方式的变化。一方面是伴随“技术”革新所产生的“新视觉”,譬如从飞机上俯瞰大地的视觉经验,在100年前是无法想像的;通过x光,我们可以看到从前无法看到的事物;心电图、脑电图、雷达、声纳,则使得以前我们通过其他方式把握的对象变成通过视觉来认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及其思维方式,让视觉和图像有了各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

尽管“白马非马”式的言像关系在古代中西都不乏经典案例,但是,展览所选择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显然是基于上述当代背景才可能展开分析,而且其关系的讨论结果可能也主要不会指向哲学本身。譬如,性别差异是一种典型的文本/语言的思考方式,在女性主义或性别研究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如何将这种思维方式转换为视觉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变异?或者,极端私密化的个体体验和视觉经验的图像再现能否用文本/语言来进行把握?“言”的认识与“像”的再现之间发生着何种位移?

“言像之间”更多的是对该类问题的追问和回答。该论题所诉求的,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理论追问,而不是力图转述或者阐释艺术家的动机或艺术作品的内容。这也回应了策展人提到的一个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现象:“仅仅对某些社会图像、符号进行挪用”。所谓“当代”,不仅仅是指题材内容的发生时间,甚至也不仅仅是指艺术家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更应该包括他对对象的处理方式。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强调的是“所指”的独特性,它肯定是现实主义的,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政治波普,均属此类。如果强调的是“能指”的独特性,那么,它肯定是形式主义的,抽象艺术是其典型代表。而“言像之间”强调的则是“能所指关系”。一种非正常/日常的指代关系能否生产出新的意义,是其关键。

当然,“言像之间”自身只是把握艺术作品的一种方式,这并不妨碍对艺术作品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的可能性。有的讨论点虽然不在策展人所设定的主题范围内,但却有着非常明显的提示,譬如,性别问题、青年问题、地域问题等等。因此,除了“言像之间”,从不同角度对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展开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讨论,也将有助于对本次展览研究的深化。

展览信息

言像之间—女性艺术家五人展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策划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班项目组

协办单位:佳想安善美术馆

总策划:杨茂森

策展人:尹丹

学术主持:盛葳

参展艺术家:熊莉钧 王茜濡 刘阳 马媛媛 邱霞

文献统筹:查红梅

策展助理:陈勃 王子云 孙培凯 李彬彬

视觉设计:何永善

撰稿:查红梅 陈勃 汤益明 李菲 潘芹麟 范程 张子睿

贺雅洁 赵小丹 魏一帆 张逸颖 王怡航 邓瑶

展览时间:5月23日—6月22日

展览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重庆天地商业主楼一楼D113

编辑:孙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