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成都”落地成都 作品呈现成都当代艺术缩影
0条评论 2015-05-22 23:39:36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璞

2015年5月22日下午4点,由成都当代艺术协会主办,岁月艺术承办,胡永芬策展的“居住在成都”在成都市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也是继去年年底在台北关渡美术馆展出后,首次在成都本地展示。

本次展出俸正杰、符曦、郭伟、郭晋、何多岺、韩梦云、吉磊、罗发辉、李胤、舒昊、唐可、屠宏涛、王承云、吴建军、王川、熊宇、杨冕、周春芽、赵能智、郑德龙、张发志、曾朴这22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利用各位艺术家的切片微观,具体而微的呈现出属于“居住在成都”的微观全貌。

成都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城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就开始在这里萌芽,而这些艺术的先行者们把对于那个时代现实命运的感悟在他们的创作作品中描绘了出来。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大城,以成都为发展中心的四川美术体系,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来的重要发展脉络。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四川美术学院出发的“伤痕美术”与“乡土美术”,使时代的美术现象从理想主义,扭转为对于大时代现实命运的描绘与关注。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一代的先行者聚集人数最众,并且产生一种开枝散叶、安土重迁这种氛围的城市,反而不是在川美的根据地重庆,而是在成都。此次展览不仅向大众呈现出当前成都的城市印象及它的当代艺术缩影,还梳理了成都“天府画派”里的当代艺术脉络。

在策展人胡永芬看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形式跟面貌,相互之间可谓大异其趣,而这也正反映出成都这座城市的丰富,有些偏向景色的描述,有些隐含历史议题,有些具有社会意识,有些则侧重在生活的感知与体验,这些,或许跟杜甫时代艺术的面貌已经完全不同,但其内在则仍然传递著相似的关怀,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观察这群创作者们作品的特质,有一个关键词:“小日子”。从意识、价值、到题材上,轻、微、简、小的日常,相对于全球与中央,一种在地力量的涵养与生息。“小”是一种很容易被当代的商业行为或流行文化骑劫的概念,如果将之去脉络化,它代表的生命力容易枯竭并且变得庸俗,因此我们要将它塞回它既有的时代脉络与社会关系来理解,才理解到这代表的,是一种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之必要,也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人生最基本的反抗姿态。它是个尝试切入的参考与索引,是个相对性的概念,相对于中国现下艺术创作的主旋律,特别强调数量或在视觉空间佔领;相对于京城,相对于沿海城市的兴起,位居内陆的城市以及它的居住者与创作者所蓄意显微、精致描绘的小日子之妙趣,正是他们尊严与存在感之所在,小之于大,不必然是对抗,但一定有这样的张力存在。    

这群居住在成都的创作者们,既独立又集体,他们擅长感受自我生活的影响,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浓缩在单一或抽象的物件、或描述的表现之上,个体性、日常生活场景、或物件的疏离化处理,成为他们所侧重选择的表现手法。藉由“居住在成都”这次的展出,这些创作者与他们的作品,为观众呈现了所谓的“成都味/成都性”、“成都精神”,以及,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的故事样貌。

据悉,展览从5月22日起将持续至5月28日。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成都市美术馆观看展览。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