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栗宪庭评刘家琨作品:随钢剑脆弱的不平衡而晃动
0条评论 2015-05-22 10:12:58 来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作者: 栗宪庭

\
△《随风2015·由你选择》效果图

\

△ 参展艺术家刘家琨

本文系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特邀艺术评论。BCAF与国际、国内著名学者、评论家根据参展艺术家作品进行互动合作,从不同角度讨论和诠释主题,带来活跃的思想交流和深度的学术对话。

随钢剑脆弱的不平衡而晃动

这是一件互动性的装置,也是一个可以走进去感受作品、休息以及与作品对话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刘家琨作为建筑师的思考方式。装置是用一排钓鱼竿,一边均匀地斜插在原木段压钢的支座上,一边是钓鱼线前梢悬挂着钢剑,利用钓鱼竿的重垂弧度形成悬挑拱廊。在这个空间里,观众除了可以走进去感受作品的气氛,还可以用传统贴便笺的方式,与作品对话,届时该空间还提供Wi-Fi服务,更方便观众与作品、作者的互动。

整个作品以钓鱼竿为中心,“钓鱼”这个看似闲适隐逸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以借喻获得某种利益、或者欲望与阴谋手段而使用的。鱼竿在这个装置中,也是作为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象征物件出现的。所以作者把鱼竿的根部插入原木——仿佛钓取自然养料而获得生长;鱼竿的稍部,悬挂着或者钓取到“猎物”——人工化的钢剑,“猎物”同时也威胁着人类——人类高速发展的现状——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者你什么都不去联想,钓鱼竿悬挑着钢剑,由于受力微妙,平衡敏感,随风颤摇,相互碰撞,让观众去感受一种敏感和脆弱的平衡关系。或许,随着人们参观而影响周围的气流,让这种不平衡,尤为显得敏感和随时产生的某种危险感觉,或许,因为观众的互动、贴便笺的行为,加剧现场的敏感和脆弱的不平衡关系。所有进到这个空间里去的观众,都被映照在钢剑上,吸引着观众,去观看并感受现场这种敏感和脆弱的不平衡关系,现场观众的身影视线,将随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晃动而晃动……

刘家琨这个装置,本意就是利用人类共识性的材料,以及重力悬垂、脆弱平衡的方式,力图传达作者关于未来的思考和不安。同时,刘家琨制造的悬挑空间,就是让观众通过这个作品,就人类的未来,和自己进行一场互动和讨论。所以,悬挑空间既是一件装置作品,也是作者搭建的民间平台,观众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可以随意地对作品对作者进行评论,甚至可以“恶搞、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这也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民间性质。

\

关于栗宪庭

评论家、策展人。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