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可的艺术
0条评论 2015-05-22 17:02:1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沫可
\

\

\

\

\
 
作品名称: Cuckoo Land
完成日期: 2013
媒介: CG 动画
作品介绍:
 
我从上图这张新闻图片中获得灵感,做了cuckoo land这个作品。这是发生在中国山西省一处真实的场景,太原市龙堡村委会委托开发商对村落进行改造,将要建设的商品房小区所在地原为该村的公共墓地。在住宅小区开建之时,大多数村民经协商后,将祖坟迁走。剩下一户人家不肯迁坟。坟头周围已经开始施工,地上已铺水泥,钢材和建筑材料也随处可见,在建筑工地的包围之下,这个坟冢成了“钉子坟”。在我看来,这个事件让我觉得有意思的点不在于户主与开发商之间的民事纠纷,而着重于钉子坟的出现及其本身的视觉呈现方式,由于周围住宅楼将它包围形成了一种让我觉得有趣的形式。不管是从外观上还是用途上,这个坟冢土丘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坟地是一种不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形式,而当它突然被由于城市扩张所建造的住宅楼所围绕时,达到了一种非常荒谬的状态。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状态,引发了我的想象和思考。 

我想象出一个水泥钢筋城市中的小岛,并利用3D建模技术完成了这个作品。由于受到新闻图片的启发,我结合自己的想象再现了小岛周围细密的钢筋网格结构,混凝土的地面以及周边未建成的楼房。与新闻图片不同的是,作品中的小岛生机盎然,它的土壤是人的大脑,岛上生长着各种植物,墓碑上播放着西班牙狂欢节里人们互相投掷西红柿的影像。观众的视角跟随虚拟摄像机环视整个岛屿。
 
我在其他作品中也曾运用钢筋架这个象征元素,对我来说,钢筋架的交织让我联想到空间的划分、整合和界域化,由此空间中的位置得以被定义。这种按照一定的秩序搭建和重叠的建造形式,使我联想到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国家机器通过树立制度、法律、道德等手段来保证民众的行为举止得体,以维持社会秩序。在画面中,与这种复杂而强力的钢筋结构相反的是生机盎然的小岛。在它上面杂草丛生,形态多变。墓碑上播放西红柿狂欢节的影像,是受到电影骇客帝国电影2中人类狂欢景象的启发。需要提到的是在电影中地下城锡安居住着原始的人类,由于地上世界已被机器控制,它们被迫在地下洞穴里存活。那里的人类具有血性,他们在狂欢中肉体不分贵贱的混杂在一起。同样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西红柿狂欢节,我认为人们在一起肆意嬉戏的时刻弥足珍贵。如肆无忌惮的相互投掷西红柿,在布满西红柿泥的街道上踉跄等。相比日常生活,狂欢节中的人们是无拘束的。同时我认为,人们在友好而肆意的嬉戏会瓦解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约束,人与人等级的分别也因为共同嬉戏而淡化。狂欢的行为是非理智而注重感受性的,人们很难明确表达狂欢中的目的和理由,而这种非理智的嬉戏态度在我看来是瓦解当代社会一成不变僵化生活和思维模式的一种革命和反抗。我试图利用摄像机环绕查看的视角,促使观者不自觉卷入到对小岛的凝视当中。透过层层钢筋结构的包围,凝视和思索这个不合时宜的存在,并希望观众能从中有所感悟。
 
\

\

\

\
 
作品名称: Future Labor
完成日期: 2012
媒介: 数码影像
作品介绍:
 
在这件作品中,我结合个人经验再现了规训性权力发生的典型场所——中小学教室。规训性的权力对个体进行位置、姿势、形态以及行为方式的精心操纵,以此造就“驯顺的肉体”。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造人机制,旨在使个体变的有用,变的好用,并把人作为“人力资本”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这样的规训教育导致了人的物化,由于个体长期地遵循着生产标准,他的活动结果与其本性的冲突日益突出,它在不断纠正自我以适应和认同这个规训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自律运转的机械体系。
 
我利用3d建模技术重构了中学时代的教室。一个虚拟的摄像头以360度不间断地环视教室。上课铃的声响按照一定的规律被触发,当上课铃响的时候,蓝天的影像被线性拉伸并投影于每个课桌,暗指着强求一律的规范化力量被实施于每个个体之上。这间虚拟的教室没有围墙,并且漂浮在空中,这个空间看上去开敞明亮,却象征着一种非暴力却又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控制。在这里,权力以纪律这样一种匿名而温和的方式完全覆盖着每个身在其中的个体并实行着不可逆的、强制性的支配。
 
\

\

\

\

\
 

作品名称: Hana Island Agency
完成日期: 2012
媒介: 数码影像,数码打印,玻璃,钢筋,塑料制品,家具,植物
作品介绍:
 
我的作品Hana Island Agency是由多种媒介构成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试图带领观者进入一个虚拟的、位于度假圣地的全能代理商的接待室中。在办公室的两面墙上映射的是极度平面化、非常细节的度假村的3D虚拟影像;气派的公司Logo被显示在一面液晶大屏幕上。沙发、室内植物等都旨在营造一个平静、祥和、日常化的场景。然而这里充斥着一种死亡的气息,这是“一个充满着类似于“殡仪馆中僵尸般微笑”的世界。” 与此同时,我为这个办公室加入了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因素,例如粗糙的作为展示架的钢筋柱和刺手的玻璃纤维棉,怪异的旅游纪念品,短暂闪现在度假村影像中的诡异场景,所有这些都旨在给观者创造一个有可能产生幻觉的场景,使观众感受到这些违背常理的时刻,并带领人们背叛现实。
 
这个作品中的很多元素提取自一个真实的中国旅游城市——海南岛。这个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初划定的几个经济特区之一,同时也是资本迅速累积和权力纵横之地。由于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联合大众传媒对当地进行不间断的宣传,利用传播技术为人们生产文化意义和消费意义,并不间断地制造一套套的消费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政策的支持,大量房地产开发商蜂拥而至,当地的房地产业发展大大超越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房地产业供过于求,在国家采取宏观调控之后,该地区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进而在该岛上留下了许多烂尾建筑。对我来说,有趣的点在于,这个在广告宣传中近乎完美的旅游岛,实际上却遍布疮痍。如同电视广告中看到的商品是激动人心的、完美的东西,而真正的商品却毫无诗意。进而引起我对影像是如何模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以及媒体是如何利用它特殊的隐形的暴力来塑造人们的认知和偏好,使得人们自愿的服从这种权力的。
 
构成整个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摆设在钢筋柱上的各种诡异的旅游纪念品。其中包括灌满能量饮料的玻璃猴头壶,旅游名信片,红色手型雕塑纪念品,大大小小的保龄球玩具。在我制作这些旅游纪念品时,遵循着现实中商品生产的逻辑,所有礼品都是模具的翻制品,是大批量生产的产物。在这里,我选用玻璃做为猴头壶的材料,是考虑到玻璃制品是一种极大地牵扯人工劳动和品质的古老工艺。旨在批判在大量复制的商品逻辑中,商品的数量在惊人的增加的同时,工艺的多样性以及品质被极大的破坏。
 
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其象征意义。例如,被投影在两面墙上的,极度平面化和非常细节化的影像,旨在表达我对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超现实”概念的理解。 “‘超现实’是一种比现实还要更为现实,比美者还要更美,比真者还要更真的模拟。”2 人们看到的是投影在墙上通往海滩和度假村的推拉门,而这些投影背后的真实空间却是光秃的墙。如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处在模拟和影像笼罩的世界中一样,大批量地虚拟影像被制造出来,旨在提供各种服务和引导人们消费。媒介提供的令人神迷的影像与超负荷的信息,产生着一个个超现实的世界。
 
媒体在大批量的生产意义的同时,也在为现代人生产制度化、标准化的微笑和提供关切服务。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广告在模拟那些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像亲密朋友或恩爱夫妻、或以温柔的声音、或以一种反省的方式对我们每个人言说。广告通过这样一种对真实模拟的过程,为人们提供特定的符号表征关切的意义。而在现在这个人与人及其疏离和孤独的社会中,这种关切似乎比食物更能维持生活所需。即使人们了解到这些关切的背后是以促进消费为基础,依然难以割舍这种塑料般质感的温暖感受。
 
我将这些批判性的思维融入到整个作品中,通过制作数字影像,数字印刷制品、雕塑,等手段暗示观众那些在我艺术创作中所关切的社会性问题。 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启示,在人们观看到这些不和谐和违背常理的元素时候能够有所感触,并引发思考。
 
 \

\

\

《LOST IN TRANSLATION》

\

\

\
 
作品名称: Rubbish of Growth
完成日期: 2010
媒介: 胶带
尺寸:20*15*2英寸(L*W*H)
作品介绍:
 
Rubbish of Growth 这件作品是由我自中学起积累的大量废旧胶条构成的。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胶条、涂改液和涂改带等一直是中国大陆初高中学生修改钢笔留下的错字和错误的文具。根据我的个人记忆,在完成作业和考卷时,对于使用钢笔有奇怪而严格的规定。中学生不再被允许使用铅笔,而小学生却只允许使用铅笔书写。这条人为的规定同时也从侧面划清了两种概念。与铅笔相比,以钢笔或圆珠笔书写通常被认为是更为成熟和正式的方式,因为试图修改它们将更将耗时费力,并会留下痕迹。同时,在作业本和考卷上的整洁书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老师也会立定相关的奖惩机制以要求学生们达到这一标准。与涂改液相比,胶条的使用只会在作业本和卷面上留下较少的痕迹,由此显得书写整洁、美观。由此,胶条成为了学生们的涂改利器,以逃脱老师的责备。但有时,却弄巧成拙的在纸上撕下一个大洞。
 
我相当确定自己不是学生时代里唯一积攒用过的胶条的人。对于我来说,很难回答为什么当时决定开始积累这种没有用处的废品,我也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多年后再回首,并将它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来看待,这奇怪的物件让我回忆起了义务教育时期的经历: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如何遵守学校的规章和纪律也成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规训,以它特有的惩罚理由——不符合规范,偏离准则造就它的奖惩机制。在必要的时候任何无关紧要的因素,即使学生最微小的行为不端都将纳入惩罚机制。例如书写不整洁、不规范,没有用规定的笔来书写等。轻微的剥夺和羞辱都会施予到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学生身上,并对他们施行相应的矫正。胶条被用作涂改文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的智慧之举,同时也充满无奈——为了尽量体现整齐的书写,掩盖错误的痕迹,避免老师的责备等所作出的努力。
 
 \

\

\

\
 
作品名称: Seashell Refuge
完成日期: 2011
媒介: 布料,铝条,光敏电阻,扬声器,Arduino集成电路板,Maxmsp&Jitter软件
作品介绍:
 
Seashell Refuge是一件观众可以佩戴在头上聆听北京街道声响的互动装置作品。这些听上去混杂的声音(包括汽车在北京街道上飞驰的声音,以及作者曾经跟朋友经常出入集会场所的谈话声)会根据佩戴者的移动而在内置音响的左右声道中交替变化。当我把这个手工缝制的海螺套在头上,并倾听家乡熟悉的嘈杂声响时,我感到温暖而充满安全感,尤其当我身处异乡之时。然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们戴上海螺时,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与我有所不同,他们也许会因为其中嘈杂的声音而感到不适和疑惑。这时观众的体验可能是惊惶失措、充满恐惧和充满紧张感的。我将自己身处异乡时所体会到的动荡情绪和不安全感,借助这个作品,借助不断变化叠加的杂音,试图让我的观众也能体验到。当然,跟我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们就像是听到家乡的声音,会觉得非常亲切。
 
\

\

\

\
 
作品名称: Soma Pills
完成日期: 2012
媒介: 数码影像
作品介绍:
 
在Soma Pill 这件作品中,我利用3d建模技术构建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虚拟药片,并将不同内容的影像投射在每个药片上。 这些药片不停地颤动着,随着它们地运动影像也随之被拉伸,扭转和变形。作为背景的是五颜六色不停变幻的像素躁点和高频率的噪音,如同人们耳鸣时所产生的幻听。选用Soma Pill作为作品的名称,是由于受到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索麻(soma)药片的启发。在书中,赫胥黎构建了一个高度极权的假想未来人类社会。“新世界”割断了一切与过去的联系,在这个社会里民众拥有的只是一种虚假的自由平等,每个人都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一切都要求共有、统一、安定。新世界倡导纯感官享受,通过催眠教育对居民的闲暇娱乐生活加以制约。并且在有情绪的时候服用一种名为索麻(soma)的迷幻剂以逃避现实,忘记痛苦,进入一个虚幻的臆想世界。 
 
在我的作品中,这些虚构的,五彩缤纷的药片承载着一个个完美的乌托邦世界。我将人们的现代化商品社会跟索麻迷幻剂这一意象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中,大量的广告、媒体和促使人们不断消费的信息本质上跟小说中的索麻效用一样,通过制造幻觉和呈现假象带给人们慰借,从而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产生偏差。所选用的这些影像资料中涵盖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娱乐消费等方面,其中包括宏大场面的中国60周年建国阅兵仪式录像、中国新闻联播片头、当红的美食娱乐节目,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烟火表演和某品牌煤炭挖掘机作业的广告。在这里,“现实显现于景观,景观就是现实。” 不管是仪仗队中每条士兵绷直的腿,炫美的烟火,拥有强大动力的挖掘机,还是美食节目中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都让人觉得那一定是极好的,而人们永远难以了解事实的真相。“景观自身展现为某种不容争辩和不可接近的事物。它发出的唯一信息是:“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原则上它所要求的态度是被动的接受,实际上它已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2
 
然而,景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为权力服务,并使权力变得扑朔迷离。权力与景观的联合,试图让人永远活在被规划好的乌托邦世界中,在那里“符号胜于所指;摹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3 景观维护权力,权力决定影像之流朝向何方,并对其程度和节奏进行把握。在这里,我希望选取的意象不只具体指代事件本身,而希望通过使用这些意象,使观者产生对其引伸意义进行联想。
 
 
 

编辑:赵成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