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微沫——旅美艺术家李沫可的两件作品
0条评论
2015-05-29 14:16:5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晓雪
李沫可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六年的学院式系统训练始终围绕数码艺术这一主题。而在她的技术不断拓展之前,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并且尝试让隐藏的权力显影在私人化的美学之下。骤然身处异国环境,必然会被激发出对自身的怀疑抑或对认同的渴望,但李沫可并未焦虑地紧抓民族性符号,而是仍从个体经验出发,继续观察司空见惯的细节,同时重新定位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坐标。
李沫可在2010年创作了《Rubbish of Growth》,这件作品与数码技术无关,用到了她在上中学时积攒的废胶条。这些充满污垢的胶条不是为了粘贴物体,而是为了粘贴“错误”,它们曾是中国初高中学生自创的用于修改错误的文具。在李沫可的国内中等教育体认中,或许也是同代人的共同体认:在学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如何有效地遵守学校规章和纪律也成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纪律,可以凭借任何无关紧要的因素,即使学生最微小的行为不端都将纳入惩罚机制。例如书写不整洁、不规范,没有用规定的笔来书写,涂改不整洁等。轻微的剥夺和羞辱都会施予到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学生身上,并对他们施行相应的矫正。”李沫可解释说,“与涂改液相比,胶条的使用只会在作业本和卷面上留下较少的痕迹,因此显得书写整洁,是学生的智慧之举,同时也是无奈之举。”
而在创作于2012年的影像作品《Future labor》中,李沫可重构了规训性权力发生的典型场所—中国的中学教室。她利用3D建模技术再现了中学时代的教室,配以动态的蓝天白云和刺耳的响铃。一个虚拟的摄像头360度不间断地环视教室,刺耳的响铃按照课程时间表被触发,蓝天的影像随之被线性拉伸并投射在课桌椅上,暗指强求一律的规范化力量被实施于每个个体之上。这间虚拟的教室没有围墙,并且漂浮在空中。这个空间看上去开敞明亮,却象征一种非暴力却又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控制。在这里,权力被冠以纪律之名,合法且完全覆盖着每个身在其中的个体,实行着不可逆的、强制性的支配。
“纪律对个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规范,像福柯所说的那样造就’驯顺的肉体’。”在沫可看来,“这是一种造人机制,旨在使个体变的有用,变的好用,并把人作为’人力资本’进行生产,并使之规格化和标准化。这样的规训教育导致了青年的物化,使个体与之本性日益冲突,但由于需要适应和被集体认同,他必须不断纠正自我,以适应这种环境。这种痛苦是漫长的钝痛,而非一次性的剧痛。”
以上两件作品分别创作于李沫可的央美时期和罗德岛时期,不变的是她对权力机制的敏感。那些少年的微小创伤往往因年岁的增长而再难忆起,在被笼罩在生存重压下的大人们眼里也不值一提,甚至伤痛者自身都因为有众多共享者而习以为常继而忽略不计。如此“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权力显影的微沫之间,李沫可带来一种成熟与青涩共存的可能性。
编辑:赵成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