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朝代画廊继Young Art Taipei成功展出《喜喜》之后,再度推荐《喜喜:一次对于媒材性的探讨》联展。提出对于参展作品媒材与创作方法的思考与讨论,藉由艺术家研讨会以及作品本身的展示,朝代画廊希望能让观众与创作者激盪出更多当代艺术创作的思路与可能性。参展艺术家共7位(其中2位为组合),他们分别是林馀庆&魏杏谕、张哲榕、张子晴、水谷笃司、吴佩珊与曾上杰。
展览题目《喜喜》一词来自于艺术家张子晴的同名作品。她藉由压克力颜料本身的黏稠性,以不同于一般绘画的挤压堆叠方法与近似行为艺术的反覆动作,使得艺术品本身呈现出类雕塑与机械几何的意味;她的这种反覆动作也呈现在她的《中途》系列之中,不同的是此系列更倾向探讨创作行为本身的反覆性与随机性。
张哲榕《无限的爱》系列摄影作品,则有著艺术家本身对于宅文化的关心及探索,这同时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心理与真实状态的放大诠释。他指挥模特儿穿戴上显示出2D动漫图像的萤幕,巧妙地将图像与实际人体结合在一起,传达出萤幕世代对于虚幻世界的倚赖与渴望。水谷笃司的故乡位于日本深山中的歧阜县,而他记忆中的幼时森林与溪谷,相当真诚地藉由木头、生漆以及岩彩等自然媒材表现在他的作品裡。他将角料拼叠成片,再以手工雕凿出绵延的山林,最后上色完成属于他心中大自然的色彩,令人明确从中感受到生命体与土地之间那份极为深厚的情感羁绊。吴佩珊的建筑系列于自然和人为的建筑之间取得平衡,并思考如何提出使自然和人为建筑共同存在的解决方法。她将不鏽钢片不断地焊接再焊接,形成宛如山峦或是动物巢穴般的有机外形,并透过材质本身的转变让建筑及自然景观形成联结,而观者则往往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曾上杰使用天然樟木进行雕刻并上色,并经过拼接与和不同媒材的结合,创造出夸张甚或违反力学原理的人体造型。艺术家藉此呈现出他本人内心赤裸的自我,强烈的潜意识风格让人想起佛洛依德曾提出的“非熟悉感(uncanny)”,为近期的台湾雕刻风貌编谱出另一种可能性。林馀庆&魏杏谕的作品以麦克笔这种最为工业化的媒材做为创作主要基底,平稳而规律的用色模式,呈现出宛若蛋彩画和湿壁画的氛围,给予人们平和稳定的感受。此外,系列作品之间的物件串连,也让他们的创作产生古时壁画的共时性──将长篇福的故事呈现在一片牆上,让观者于一眼全览的同时也能在细节裡悠游。
张子晴1988年生台中,即将毕业于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研究所;张哲榕1983年生,毕业于岭东科技大学视觉传达研究所;水谷笃司1975年生,毕业于冲绳县立艺术大学造型艺术研究所;吴佩珊&曾上杰1991年生,目前皆就读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研究所;林馀庆&魏杏谕1983&1982年生,毕业于朝阳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
据悉,展览从6月6日起将持续至7月18日,开幕暨艺术家讲座定于6月14日下午3点。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