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亚洲艺术的枢纽,在全球艺术市场中也愈加重要。典亚艺博作为作为香港本土发展起来的艺博会,一路伴随着香港画廊业的兴起和艺术市场的繁荣走来。2015典亚艺博也将于2015年10月4日至7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在面对巴塞尔入驻香港三年后,对艺术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土Fine Art博会又该如何发展?历经10年的典亚艺博该如何发展,今年又该如何呈现?等一系列问题,99艺术网采访了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许剑龙先生。
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许剑龙先生
99艺术网:典亚艺博也是香港最悠久的艺博了,您在这个行业这么长时间,您怎么看待现在香港的艺术市场?
许剑龙: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我是觉得香港是可以提供比较专业,比较有规范性,比较符合整个国际市场的一种模式,供大家参考。我觉得香港的艺术市场还是比较活的,因为地理的优势、艺术零关税,整个制度方面、物流、艺术的从业人都比较专业。然后有很多国内或者亚洲、西方的收藏家也会来香港看艺术、收藏艺术,所以我就觉得香港好像是变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
希望香港市场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让大家去慢慢去改善或优化自己的收藏群体,他怎么去应付市场环境的变化。当然还是觉得艺术市场比较乐观,会越做越好。
明确定位、精中选优
99艺术网:巴塞尔入驻香港有三年的时间,它对于香港本土的艺博、收藏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许剑龙:一方面,就是将香港变为全球关注的艺术市场,吸引了很多高级的藏家、美术馆来到香港,令香港变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中心。同时,提供了其他的艺博会一个发展的机会,因为巴塞尔主要是当代艺术板块,在如何规划、选择画廊,甚至表现艺术家的艺术,都反映了“巴塞尔”这个品牌想带出来的西方的价值观。当很多的想来开发香港或者是亚洲市场的画廊被巴塞尔被拒之门外的时候,也就提供了其他博览会的一个发展的机会。尤其这几年在国际市场,大家都认同Fine Art Asia,受到比较多的西方画廊的申请。让我们在筛选画廊方面有更多选择,来优化“典亚”的内容。
另一方面,巴塞尔改变了很多人看当代艺术和收藏当代艺术的观念。扩大了收藏群体,收藏家的数量明显提升,也给了收藏家一个机会,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同时,也带给了收藏家另一种看待收藏艺术的心态。香港很多收藏家是比较保守的,或像父辈是收藏的中国艺术——书画、家具、古董等,而藏二代因其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开始吸收了一些当代艺术。
当然,巴塞尔也是非常商业的,在巴塞尔、迈阿密、香港每个地方都有,有一部分画廊或者是大部分的画廊带的作品都是同一类型。另外,三层楼,两百多家画廊,那么多人,其实视觉是疲倦的,体力也会很累。
反过来看典亚艺博,这几年都是这个规模,一百个。一些比较低调的收藏家他们还是很喜欢典亚,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适合的环境,比较偏重于对每个艺术门类的分享与欣赏。收藏家也可以跟画廊有一个舒服的环境,大家可以谈艺术、谈收藏。巴塞尔的出现需要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价值观、性格,这样子你自己的品牌就很清楚,大家会很认同。所以在热闹的同时,我们需要冷静地看这个市场的变化。
99艺术网:香港作为亚洲的枢纽,整个艺术市场中越来越重要,除了零税收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方面,香港和国内比还会有什么样的优势?
许剑龙:我觉得就是整个建构博览会的环境会比较高端一点,对很多细节方面、场地的气氛有一些特别的关注,这个就是大家做法不一样。香港面向很多海外的市场,追求高质完美的态度确实是还是比国内做得好。
选择画廊的时候,香港的博览会比较严格一点,我们要多收两三十个画廊是没有难度的,是不是需要收呢?要收之后有什么对品牌或整体的氛围有没有影响?这个反而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对品牌的建立来说,我觉得香港的博览会做得比较到位。因为我们接触的除了是自己本土的收藏家以外也会接待很多不同国家的藏家,这个互动的过程会优化这种要求。博览会在西方做了几十年,有很多他们的运作的方法或建构博览会审美的一种水平。其实在香港可以体现出来,就是说符合国际标准,不是拷贝一个西方的模式,而是有一种自己的文化气氛在里面。
编辑:李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