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许剑龙先生
立足本土、向海外输出Fine Art Asia模式
99艺术网:现在国内也有新兴的艺博会,做的“小而精”,您也一直强调选择参展商会精中选优,现在艺博会发展是怎样的趋势?
许剑龙:本土性的特色是未来的趋势。虽然大家都是中国人,每一个城市有自己不同的一种文化的背景,上海有自己的习惯,北京有北京的文化,香港也有,各有特色。未来发展如果是要建立自己的位置,那么本土的形象一定要拿出来,人家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性格,什么形象的博览会。
同时,也需要跟本土的收藏家做一个很好的交流。如果没有本土收藏家的支持,哪怕做得再“国际”也没用,会没人来。除了博览会呈现出来的整个格局以外,整个市场推广跟Communications是很重要的。比如典亚艺博跟香港的本地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会邀请一些本土香港的大学、美术馆、水墨会等来参加,并免费给他们一个展位,希望他们可以有个比较广的平台,提升香港艺术。
同时,每年都有一些跟公益慈善有关的内容放在我们的博览会,这个是本土收藏家特别认同我们的。我觉得做一个企业不论是做艺术也好、做其他也好,我们有一个“社会价值”,就是作为一个机构和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当然我们关注是文化艺术方面,因为我们要去做文化。
99艺术网:您觉得现在经典艺博这一块整个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典亚十年了,以后要怎么发展?
许剑龙:以香港为主战场和基地,在不同的地方做Fine Art Asia,不只是在中国。从这个方面将Fine Art Asia本身已经建构好的模式输出,回到国内,输出香港以外的地方,这个在可见的将来会有这种可能性出现。当然也希望在国内也可以开始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步伐,跟去年跟嘉德艺术中心合作的第一届嘉德典亚是比较好的开端。
我们觉得先做好亚洲区的发展也是符合了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现在整个重心都是往东移,很多欧美的机构也需要来亚洲区做拓展,对他们来说,典亚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拍档。下一步怎么将这个品牌推出,严格来说也是符合国家整个政治经济发展的策略。这个是我们发展的优势,也是未来一种方向。
新专题将“艺术设计”带进生活
99艺术网:今年的“典亚艺博”将怎么呈现?
许剑龙:我们今年增设了“艺术设计”的新专题。之前零零散散是有的,但是现在想将它整合的好一点,将“艺术设计”这个概念很专业、很清楚的表达一次。今年我们确定了法国有名的设计师Olivia Putman,作为2015年典亚艺博全球的一个设计大师。我们的理念是将艺术跟设计带进生活,是一种生活美学的提升,这在亚洲市场或在大中华圈面还是比较新的一种概念。因为市场、藏家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开放,尤其是新一代藏家的视野比较符合当代,接近生活经验的,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海外的画廊与艺术家和设计师会越多来到香港或者是亚洲区发展,国内也会越来越多这类型的概念会出现。我们希望它一出来就是有我们典亚这种收藏级别的,很精品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所以这个部分今年是我们主推的。
我们是要引导市场将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带来典亚跟大家分享,也是希望“艺术设计”可以开展出来。像几年前艺术珠宝这个门类,2010年开始有一两个,现在已经变为比较重点的专题。每个门类是有一个很清楚的比例,才可以让人家感觉到典亚是一个非常优质,很平均的,看着很舒服的艺博会。
99艺术网:现在设计在生活中也是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对满足原先的基础上对于审美是要求越来越高。
许剑龙:我也看到国内游两个博览会也是在做设计,我们“艺术设计”这个定位变得很清楚,有一个定义在里面。不是有设计的元素我们就让其进来。同样,我们可以吸收不同的,但是出来的,不只是在自己的视野,是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一种设计的作品,有艺术品跟藏品,我们要拿得很清楚,做有艺术价值的,也有一种设计的美学和功能在里边,作品是可以进入美术馆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定位。要符合这个水平的就要选,慢慢来增加,一下子扩大规模,收藏家吸收不了,对于参与我们的博览会的画廊或机构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跟参与画廊的一种关系,我们要向他们交代,我们要负责任。我们不可以在市场还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杀掉他们,我们希望可以从大环境去看怎么培养市场的出现。
编辑:李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