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亦杨:“这就是我的方式”——我看吕佩尔兹的艺术创作
0条评论 2015-06-15 09:12:0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吕佩尔兹《巴比伦- 酒神的赞美诗VI》(1975)
吕佩尔兹《巴比伦- 酒神的赞美诗VI》(1975)

70年代正是德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而许多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却对这个富有的社会产生了质疑,新表现主义艺术经常表现的是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繁荣,精神空虚的感觉。和其他许多德国新表现主义者一样,吕佩尔兹也有过在东西德两边生活的经历。他1941年生于东德,1963年搬到西柏林。在穿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之后,他显然不会再对任何一种宏大的乌托邦之梦抱有幻想。吕佩尔兹在70年代初的作品里,曾将纳粹时期的各类符号:军帽,钢盔、铲子和棋子引入绘画中,创作了“德国主题”系列。他说这是在看意大利战争片时偶然发现的题材。 有时,他会揭穿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图像上嵌入锯子、锤子和电线,使画面显示出深深的伤痕,象古希腊雕像一样有斑驳的痕迹,又如二战为德国留下的精神伤痕。

吕佩尔兹《无题》,1973,水粉画
吕佩尔兹《无题》,1973,水粉画

在离开了新表现主义运动的喧嚣之后,吕佩尔兹开始更加自由地引用艺术史的资源,形成了一种新的具象风格,如2015年5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示的一批近作:彪悍而不粗俗、感性而不煽情。油画《失落》系列(2008)描绘了失乐园的亚当和夏娃。然而,我们看不见他们面孔,既看不出他们失落的羞愧,也无法感受他们即将面对人生大冒险的雄心。那些裸露着身体、背对着我们的人,可以是亚当、夏娃,也可以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人。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