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吕佩尔茨:绘画与时间并存
0条评论 2015-06-17 10:16:04 来源:289艺术 

5月的北京,有两个备受关注的重量级展览形成比拼之势:美籍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的个展,与德国画家马库斯•吕佩尔茨的个展。虽是凑巧碰在了一起,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两个主流画派,波普艺术和新表现主义。有意思的是,在北京时代美术馆的展览开幕式现场,马库斯•吕佩尔茨曾直言自己在有意回避美国式的画法,他特意强调了自己来自欧洲的身份,事实上,他作品中直追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古典倾向与传达出的厚重历史感,无不在揭示新表现主义对波普艺术的反动。马库斯•吕佩尔茨被誉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这个在艺术上追求用笔的自由、情感的宣泄与即兴的表达的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打破了当时美国波普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在现代主义行将结束之际,延续了欧洲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引发了艺术界对绘画回归问题的讨论。然而现年74岁的吕佩尔茨却对这样的讨论不以为然,他说自己的一生曾经历了6、7次所谓绘画的“灭亡”,也经历了同样次数的“复兴”,在他心中,绘画从未经历威胁,甚至堪与时间并存。

马库斯•吕佩尔茨个展油画版海报
马库斯•吕佩尔茨个展油画版海报

吕佩尔茨的作品并不是第一次到中国,但举办个展却是第一次。展览由北京时代美术馆主办,并于2015年4月24日至5月24日在北京展出,是吕佩尔茨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个展。2015年6月14日,吕佩尔茨作品展在广州巡展主办方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呈现了吕佩尔茨近十年新作,包括56件架上绘画和25件雕塑作品,并将持续至2015年8月3日。

展览开幕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黄专,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教授张志扬举行了一场学术对话,分别从“德国表现主义的历史”与“西方文化悲剧的喜剧表现”两个方面,探讨了吕佩尔茨的艺术创作。黄专认为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不是一场视觉运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格运动,而是一场精神史的运动。张志扬则认为吕佩尔茨在对悲剧做喜剧性的表现,但问题是“吕佩尔茨们的喜剧还能表现多久?”
马库斯•吕佩尔茨生于1941年,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首次提出了“酒神颂歌绘画”的概念,主张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他在创作中一再引入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以证明的传统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绘画称为冷绘画,因为在汲取表现主义的原始力量时,他并没有将其浓烈的情感色彩一并移植。

当新表现主义艺术萌发之际,也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被分离之时,在诸多作品中都有对这一历史的呈现。上世纪70年代末,吕佩尔茨也将目光锁定在纳粹暴政结束以后极具情感意涵的题材之上,如铁铲、军车、钢盔等,在对这些题材做宏大化处理的同时,并将其引入同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虚构对话中,这种驾驭题材的方式成为他日后作品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但他并不主张人们过于注重他作品中的政治内容,因为他笔下狂放好战的绘画只与绘画本身有关,与摆脱小市民的狭隘有关,为的是使自己的绘画更具活力。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