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 你家有艺术吗?
0条评论 2015-06-17 09:47:18 来源:《289艺术风尚》杂志 作者:方军

要有钱,要有闲

规模和购买力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中产阶层在艺术品位这件事上一定会有提升。但品位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休谟早在18世纪就指出了这一事实。在回答“如何培养品位”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中产家庭才会购藏艺术品?

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

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
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

19世纪80年代,法国剧作家小仲马开玩笑说:“当物质条件允许的时候,能证明你喜欢一个画家的作品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买下它们。”Art289记者曾多次与批评家以及艺术机构负责人谈到“中产家庭墙上挂什么画”,他们大多对这种预设嗤之以鼻。唱衰的理由很简单,即使一个大众中产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6万至10.6万)刚好达到了中产阶层收入标准的底线,他们也很可能是将可支配收入用于供房,如果这个家庭在北京,生活的压力更大。一位美国朋友反问道:“试想你要挤一个小时地铁从遥远的通州大汗淋漓地赶到办公室上班,这还算中产阶层体面的生活吗?受困于生活压力,他们还有闲情逸致去买画吗?”

雅昌网前总经理朱文轶认为,目前中产阶层的艺术购藏还只是偶发的、个体的,没有形成规模。广州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也持保留态度:“谁知道水面之下,雾气腾腾的中间阶层到底什么样?”

听起来很悲观。且让我们面对现实:钱真的很重要。在英国,印刷术普及之后,阅读成为一般中产阶级可以消费得起的嗜好;到了莎士比亚时期,大众也能负担得起去剧院看演出。但需要更高鉴赏力的文化活动,则要等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才能惠及普通人。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在艺术消费领域同样适用。

金钱只是使消费艺术成为可能,不可能保证一个人会把这些钱花在购买画作、培养品位上。暴发户多半更愿意把钱花在豪车、名表和装模作样的高尔夫上,好不容易买一件艺术品装饰客厅,可能还是“财源广进”一类的横幅,或者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来喝茶。

因为品位的培养,或曰对艺术消费和收藏的欲望,还有另外一个条件:闲情——也就是有余暇去接受艺术的滋养。人们喜爱艺术的原因各异,接触艺术的途径也不一样,但一定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大美术环境中熏陶。至于墙上挂不挂画、挂什么画,排除财力因素,则基本由品位决定,而艺术品位则受到时间的制约。唯有长久地浸淫于艺术之中,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才会有更大的动力走进美术馆,才会有更强烈的欲望去画廊买一幅画装点房间。关于这一点,那位把艺术品当做孩子生日礼物的母亲无疑是清楚的。

简单地说,在中产家庭购藏艺术品这件事上,钱很重要,而时间,也是金钱。

需要多少钱,多少闲?

接下来的问题更具体:一个中产家庭究竟需要多少钱、多少闲,才会购买艺术品装饰家中的墙壁?一个收入较高的上层中产家庭可以花几十万买知名艺术家的一幅原作,收入低一点的可以花数千至几万元买知名艺术家的版画或无名艺术家的原作,收入更低的亦可从宜家等家居市场购买行画、海报挂在家中。这样看来,钱固然重要,但并非绝对标准。

不同于财富人群,中产阶层与拍卖行中的天价艺术品几乎没有关系,在购藏艺术品时,“消费得起”是十分重要的标准。目前,5万元及以下是当前中产阶层消费人群的主要购买力水平。即便如此,中产家庭的购买力已十分可观,虽然无法问津明星艺术家原作,但完全买得起刚出道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品位低的中产阶级固然比比皆是,但也有一部分中产阶级能够欣赏并支持前卫艺术,特别是赞助起步阶段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第一批收藏塞尚(PaulCézanne)画作的人绝对谈不上富有,多为中产阶级背景,维克多·肖凯(VictorChocquet)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为巴黎海关的工作人员,他的收入一般,但收藏的热忱远远超过经济能力。他常常出现在拍卖场,因财力有限从不购买价位高于300法郎的作品。像所有收藏家一样,肖凯是个偏执狂,却不是单恋狂,除了塞尚的画以外,他也买德拉克罗瓦(EugèneDelacroix)、毕沙罗(CamillePissarro)、莫奈(ClaudeMonet)和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的画。1891年过世时,他共拥有32幅塞尚作品。这些后来成为大师的人物当时也只是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中产阶层的承受范围以内,关键在于肖凯这样的收藏家具有独到的品位和精准的艺术判断力。

在当今中国,随着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青年艺术家受到市场青睐。近几年,“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和“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相继出现,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广大中产家庭提供了买得起的市场空间。2013年,北京举办了两个平价艺术节,分别是“买得起”艺术节和“艺起”艺术节,核心客户群就是年轻的新兴中产阶层。根据《2014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3年“艺起”的价格主要在500至1000欧元,“买得起”中50%的作品低于1000欧元。

原本专注于高端市场的拍卖行自然也不想错过大众市场。上海泓盛拍卖行2014年春季有两项新举措,一是上线了一个艺术频道的电商,另外就是如今颇为成功的微信拍卖。“阿特姐夫日夜场”微信拍卖群自情人节启动以来,至2014年8月共上拍作品近五百件,94%的作品成交并完成交割,绝大部分(约95%)成交价在5万元以下。

央美教授尹吉男在接受Art289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代中国著名艺术家通常不像齐白石和吴冠中那样在世时就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中间价位”。他发现在澳大利亚,一线艺术家通常会画一些尺幅较小的画,交给悉尼的画廊销售,一张画合人民币几万至十几万,中产阶级完全消费得起。“这是艺术家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也体现艺术家和藏家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明星艺术家的原作对于中产家庭来说高不可攀,因为这些艺术家通常在忙碌地创作天价拍品。但中产藏家若真的喜欢,购买根据其原作制作的版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2014年10月,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的现场有些清冷,一轮喷绘的红日格外抢眼,这幅作品是台湾画家刘国松的《热烘烘的太阳》,挂在“台北‘首都’艺术中心”展位最外侧。该画廊艺术经纪人马怡绫热情地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她的笑容无疑是管用的,与其他大部分画廊惨淡的业绩比起来,马怡绫卖出了很大一批刘国松的新水墨版画。

这些版画价格从6000元至数万元不等,马怡绫说:“我们不希望让人觉得艺术品价格很高,收藏不起,所以我们才会从版画这个角度切入,希望艺术生活化。”与Art289记者同时观展的一位先生看中了一幅尺幅较大的,价格谈到2.3万元,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现金,交易过程干脆利落。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