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陆永安:这些近代大师的弟子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0条评论 2015-06-23 15:07:57 来源:一财网 作者:孙行之

生于1951年的旅法画家陆永安,心里装着小半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他的父亲陆本勉是中国第一位制造腈纶纤维的专家,祖父是知名教育家陆君秀。自小,陆永安就与南北各派大画家来往频繁,刘海粟、颜文樑、吴作人、李可染、林风眠、陆俨少、关山月、关良等画家都是陆家常客。加之他自小热爱绘画,又得到绘画理论家沈子丞的亲授,陆永安便进入了绘画之门,将之作为一生的事业。

陆家与曾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图画部主任的沈子丞关系亲密,陆永安进入画坛,也是受通晓美术史的沈子丞影响。但是,陆永安并不是独拜一位画家为师,而是博学杂收,从山水到花鸟,他都认真研习过。“通常我向一位画家学习,主要是学习他的创作理念,而不单单学习技法。你看看这些近代大师的弟子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说。

“干爹(沈子丞)是个非常综合的人,他用公允的观点去看待美术史。我想,在中国没有第二个人有我这样的运气,能够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向那么多名家学习。当时我接触的人是学术和艺术领域都非常强的人。”陆永安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

“赵无极的画是抽象的,但他心里装着的都是具象的东西”

1981年,时年30岁的陆永安寓居法国,开始了在异乡的求学行艺。当时,对于一名学画青年来说,能够进入巴黎艺术圈已非易事。但因为刘海粟、林风眠和颜文樑三位画家的举荐,陆永安刚到巴黎伊始,就来到了赵无极家,在他身边当了7年助理。因为这段经历,陆永安对赵无极可谓十分熟悉:“西方人看赵无极都认为他是中国画的革新者,但中国人压根不认为这是中国画。其实,现在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看懂赵无极。他的画很抽象,但心里装着的全是非常具体的东西。他非常推崇中国画,家里挂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你再看他的画,章法极为严谨,看似随意,其实少一笔都不行。”

1983年,在赵无极的主持下,巴黎十六区欧洲国家文化机构首次为一位来自东方的年轻画家举办个人画展,名为《陆永安贝多芬交响曲水墨画》。陆永安告诉记者:融汇中西,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讲述中国绘画的意境一直是他所追求的。“我追求的就是让中西方、老中青三代都看得懂的绘画。”陆永安说。

在他看来,中西方绘画当中都有笔墨、意境,所不同的是,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赋予了西画更为丰沛的感情。“西方绘画给中国画带来太多的色彩,如果西方人没有工业革命,没有油画颜料,西方绘画根本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画里面有特别好的东西,但是材料不一定要局限在宣纸和毛笔上。有了色彩,中国画其实可以走得更远。”

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我的底蕴是民族的,但我要讲的绘画理念就是我自己,是彻底的自己。”60岁之前,陆永安只想安静地画画,并不想站出来让大众看到。但现在他的想法有所改变:“曾经有很多大师对我有很深的感情和期望,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自己的艺术和资料留存下来,让大家知道,也对关心过我的老师一个交代。”

于是,陆永安开始积极参加展览。2012和2014年,他的作品获邀参加巴黎大皇宫首都“比较展”(“比较展”是首都艺术展四个展中最严格审核,水平最高的联展)以及2013年巴黎大皇宫首都艺术展纸水展。法国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热拉尔·路絮利盖拉称陆永安为“勇于攀登绘画艺术巅峰的人”,并评论道:“在两种文化的十字路口,他那令人折服的完美作品让我们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

热拉尔﹒路絮利盖拉所说的“站在十字路口”颇能表达陆永安以及他之前一代旅法艺术家的艺术处境。那时的中西隔阂并不像如今因为网络而逐渐消弭,他们在艺术上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权衡与选择。陆永安希望自己能够如老师赵无极那样,将中国画的意境以西方人看得懂的方式传导出去。

最近,陆永安集中创作了一批“致敬”系列,以油画的手法表现了他心中近现代大师的绘画意境。比如在“致敬张大千”中,画面是波涛汹涌的;而在“致敬陆俨少”中,画面则是安静的,平缓的山峦掩藏在雾霭之中;而刘海粟在他心中则成了大雪中的黑色枝桠。“我记得刘海粟在文革中,表现出非常高的人格,自己担下了很多事情。上午被批斗,下午依旧坐在雪中的复兴公园奋力作画。”陆永安这样告诉记者,他希望用画笔重现老画家当年的精神境界。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