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闻:明抢暗盗——美军疯狂掠纳粹亿万宝藏?
0条评论 2015-07-10 16:41:24 来源:参考消息 

纳粹权贵的秘密账户

\

巨大的希望很快烟消云散。瑞士的调查人员划定的界线过于严格,只处理符合特定标准的外国和无国籍户主的账户。这一旨在令纳粹受害者及其后代至少享有一丝公正的尝试最后沦为闹剧。许多间接证据表明,瑞士各银行只申报了少数账户,官方机构也只知道一小部分资金的去向。申报处受理了近7000份遗产继承人提出的问询,但几乎对所有问询都给出了否定的答复。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有越来越多的纳粹受害者试图将财产安全转移到瑞士。战争爆发后,纳粹也逐渐利用瑞士来放置财产。

尤其美国加入二战导致越来越多与第三帝国紧密合作的德国企业在瑞士设立子公司,目的是借此拯救在美国的投资。为此,亲纳粹的企业使用了当初犹太家族避免企业被“雅利安化”的方法,即建立瑞士控股公司和“壳公司”,由此掩盖企业的真实产权。图为瑞士银行工作人员检查账户。

\

比如,法本化学工业公司成立了子公司,其部分资产由此正式转变为瑞士资产。伍珀塔尔市的 J.P.本贝格股份有限公司在1940年意图将其美国子公司——美国本贝格集团伪装成中立国资产。为了实施这一阴谋诡计,该公司在瑞士的约翰·韦尔林银行找到一个合作伙伴。这家亲纳粹政权的企业一直向帝国经济部汇报谈判的最新进展。

本贝格公司的人说,一切进展顺利。瑞士人只提出了一个条件:“为严守机密,韦尔林银行十分重视的一点是在开展这一业务时,要确保银行雇员和其他任何第三者都不能在银行记录中看出银行与德国企业或私人有过任何接触。”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障的不仅有德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还有专利权。为了防止财产在战争期间被没收,德国企业需要瑞士的所有者,比如德国钢铁巨头克虏伯。“我们早就想在瑞士成立法律上不是由我们控制的控股公司,其任务是购买资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克虏伯公司的专利)并对外充当其所有者。”克虏伯公司的“瑞士计划”对于纳粹来说一定很重要,因为纳粹将其归类为“秘密国家事务”,并同意了该公司的愿望。

按照这一模式,德国人在瑞士拉开了一张由“壳公司”组成的网。不久后,这一秘密基础设施已经不再纯粹由工业集团的子公司构成,而且也包括由纳粹直接控制的企业。图为德国法本工业集团厂房,摄于1941年。

\

党卫军“干将”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密友。他让人收购了众多企业:这些企业表面上是无害的股份公司,实际上却充当情报机构。瑞士很快遍布纳粹企业、“壳公司”以及秘密账户。纳粹权贵们在瑞士可以安然地进行秘密交易。

而当第三帝国显露颓势之际,纳粹似乎觉得瑞士是能使其大部分财产免于被盟军没收的唯一途径。英美媒体至少在1944年就听到了风声。瑞士当局也知道德国人正在寻找能协助他们掩盖财产所有权的瑞士人。

瑞士驻维也纳总领馆在1944年12月通报:“维也纳反间谍处的埃里希·海涅和德利乌斯博士,高级行政专员霍费勒,情报中心的布赫先生,还有洲际集团的经理施托姆和施特尔茨米勒将申请瑞士入境签证。”这个团队意在“将非法获取的大量黄金和外汇转移到中立国”。图为党卫军“干将”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

纳粹德国央行德意志帝国银行的前行长亚尔马·沙赫特在瑞士存了5万瑞士法郎。他的钱也是被偶然发现的。一名德国领事为瑞士调查人员所关注,人们在他位于瑞士的银行保险箱内发现一包属于亚尔马·沙赫特的钱。

沙赫特的继任者,帝国经济部长瓦尔特·丰克私下也与瑞士的银行有联系。这名在纽伦堡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战犯在苏黎世州立银行设有账户。据盟军和瑞士的前银行经理胡戈·莫里茨的信息,德国德累斯顿银行的一名经理为丰克将百万巨款转移到瑞士。瑞士的那家银行先是拒绝答复,但后来承认与他有一定业务关系。

第4名后来被发现与瑞士的银行有关联的纳粹大人物是希特勒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他也选择位于苏黎世的小型私人银行韦尔林银行为自己打理业务。这家亲纳粹的银行不仅擅长设立“壳公司”,而且也为里宾特洛甫转移财产多年,将他的不少财产都转移到了阿根廷。

里宾特洛甫用假名佩德罗·罗德里格斯·帕尼尼奥进行这些秘密交易。韦尔林银行将数百万瑞士法郎转移到用这个假名在德意志银行的海外分行开设的账户里。据称,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图为今天的瑞士苏黎世UBS银行总部。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