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困难症该怎么治疗?
0条评论 2015-07-16 09:26: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王嘉

艺术困难症”是病,也不是病。其症状可以放之四海,不少朋友可能伴随一生。

走进美术馆的展厅,哪怕艺术领域的从业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也难免觉得眼花缭乱。就像庄子说的那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是从已知向未知蔓延的过程,更何况每个艺术家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绝活儿,啥都让你一眼看透,那还成?对作品技巧、创作背景、作者风格等相关因素的了解,读者能把握的就是一个维度或某些维度,而很难用全知视角的立场进行通景式的解读。在这个意义上,不同程度的“艺术困难症”是绝对的,寻求理解和对话是相对的。

造成“艺术困难症”的原因还可能来自于观众的心态。还没走进展厅呢,就急于暗示自己“看不懂怎么办?”艺术品就是给人看的,看懂与否也是一个充满弹性的量词。狭义的懂,只要知道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尺寸、年代,并对作品有一个简单的印象和判断,能简单描述就已经足够了。更复杂的懂,就算是专业人士也很难穷尽其妙。在这个意义上,不同程度的“艺术困难症”是普遍的,所谓的懂,有时候也许就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身份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就像网络上讨论“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那样,如何证明艺术家是艺术家、如何证明你是一个“懂艺术”的观众,这类问题也挺让人纠结。当你口水花喷喷地大谈艺术,之后问人家懂了没,人家一脸茫然的表情就是无声的答案。书画江湖上飘满了五颜六色的帽子,即便是“绿”帽子也不乏打捞者众,无外乎就是“身份”的观念在作怪,以为有了一个帽子就有了一切,完全不记得身上还穿着皇帝的新装。在这个意义上,不同程度的“艺术困难症”是现实的,容不得半点的虚假。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似乎不能成为“艺术困难症”的对症良药。既然这是一种通病,终究还是要有一些对策才好。以笔者的个人感受,至少有这样几种治疗模式可以尝试:

第一,“互联网+”的治疗模式,有时间多上网,多加入艺术类的微信群,看看群友们都在谈论什么。哪怕自己目前还是大白,只要肯花时间,从一砖一瓦开始积累,把一点一滴的艺术知识存储起来,积少成多,渐渐入行。

第二,从“游击战”到“阵地战”的治疗模式。先不要局限在艺术的某个领域,凭兴趣尽量拓宽眼界,不要急于给自己划圈,特别是不要用类似“我只喜欢油画”、“我只喜欢毕加索”等观念束缚自己。在视觉的意义上,即便是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作品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通之处。反复了解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稳定在某个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先打“游击战”,再打“阵地战”,才能看得准、占得稳。

第三,“去标签主义”的治疗模式。迷信标签,是缺乏独立思维的表现。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张家长、李家短、赵家香,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要被各种“标签”唬住了,尤其是跟风式的人云亦云、杜撰式的子虚乌有,甚至在商业利益前提下的虚假广告,往往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这个习惯于“作秀”的年代,艺术家如果不“作”一把,连他周围的朋友们都替他感到不好意思,很多人是不是有同感呢?

第四,“口袋哲学”的治疗模式。有些行外的朋友调侃说,面对艺术品无外乎就是三部曲:(1)值钱否?(2)值多少钱?(3)怎样证明值多少钱?“艺术困难症”的难题是不思考,只要开始思考,哪怕想偏了、想远了,也还是可以调整的。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有怎样的知识背景和现实动机,都不妨碍对艺术的爱。就像人们常说的,先有光,才可能知道什么是黑暗。对艺术而言,先有爱,才可能知道什么是困难。“艺术困难症”的最大克星倒不在于知识或其他,归根到底,在于爱。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