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历险—魏东 1993-2015”在今日美术馆举办
0条评论
2015-07-21 21:57:4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1/1]
海报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
策展人朱朱
艺术家魏东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
媒体导览
魏东 Wei Dong 我的实习生 My Intern 2014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57x36cm
魏东 Wei Dong 出游 Excursion 2001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66.5×30.5 cm
魏东Wei Dong 云中君3号 Man in the Clouds No.3 1997-1998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33×33cm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魏东Wei Dong 我的绅士的单车 My Gentleman`s Bike 2015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50.9x40.3cm
展览现场
2015年7月18日,由今日美术馆主办、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协办的大型展览“丑的历险—魏东 1993-2015”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旅美华裔艺术家魏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今创作的100多件纸本水墨和布面丙烯、油画作品,并辅以文献资料,全面回顾其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展览由朱朱策划,将持续至7月26日。
魏东1968年出生于中国内蒙古,两年后随父母迁至湖北武汉,1987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之前,师从其父学习国画。他对纸本和布面绘画都有非凡的驾驭能力,两类作品互为补充。作为过去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具争议也最引人瞩目的艺术家之一,魏东的审美个性植根于现代主义对“丑”的再发现和创造性转化,以媚俗化的怪诞图像反讽畸形的现实和垂危的文化,并且视放纵感官为自我解脱之道,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亦可视为一种与东、西方艺术史文本的互文实践,在近年以更具平面感的当代造型手法,内置了对经典与情欲世界的双重体验。
1990年代初期,魏东就以纸本彩墨展示了一种令人怵目的个人风格,他将放荡且媚俗的女性形象与作为背景的明朝山水绘画并置在一起,造成画面空间强烈的不协调感和冲突性,这可以被解释为消费主义与后八九的中国社会在遭遇时产生的扭曲景观其中包合着对于古代田园牧歌或文人生活的“暗恋”,以及,一个更直接的目标——对于毛泽东时代的颠覆性想象。
2000年,魏东移居美国,中国社会现实语境迅速变迁,魏东的风格调整则似乎因移居而延迟。在纽约,他以油画方式继续进行“丑的历险”,画中不变的女主角开始淡化她的极权替身功能,成为“示众者”,她身处受窥伺和批斗之中,显得无辜、孤单,就像倍受压制的环境与制度之中的牺牲品,相应地,她裸露的肉体应该被解读为一种夏娃式的原欲敞现,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魏东晚近的作品再次产生变化。他意识到社会学意义的耽留阻滞了绘画主体的谋求,而且也意识到即使是情色本身的猎取,也会在一种相对内敛、坚实的形式结构中获得意味更加深长的张力。在最近的两年间,魏东作品的尺幅变得很小,几乎可以在掌中把玩,题材往往是室内,并非政治化的囚笼而是弥漫着日常生活氛围的静谧空间,女人体造型从夸饰的动态切换成佛莱芒传统中的静滞感,曾经如同枷锁般附着在她们身上的社会学衣装已经消失,她们的肌肤也像伤口结痂之后恢复了光滑的质感,开始被还原到一种相对单纯的情色凝视之中。
如果说魏东过去的表达是一种畸形现实的舞台,如今的作品更符合一部以情色密码写成的日记,在这部日记中,丑的历险并没有终结,而是以更为隐秘的方式聚焦在欲望本身。
魏东1968年出生于中国内蒙古,两年后随父母迁至湖北武汉,1987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之前,师从其父学习国画。他对纸本和布面绘画都有非凡的驾驭能力,两类作品互为补充。作为过去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具争议也最引人瞩目的艺术家之一,魏东的审美个性植根于现代主义对“丑”的再发现和创造性转化,以媚俗化的怪诞图像反讽畸形的现实和垂危的文化,并且视放纵感官为自我解脱之道,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亦可视为一种与东、西方艺术史文本的互文实践,在近年以更具平面感的当代造型手法,内置了对经典与情欲世界的双重体验。
1990年代初期,魏东就以纸本彩墨展示了一种令人怵目的个人风格,他将放荡且媚俗的女性形象与作为背景的明朝山水绘画并置在一起,造成画面空间强烈的不协调感和冲突性,这可以被解释为消费主义与后八九的中国社会在遭遇时产生的扭曲景观其中包合着对于古代田园牧歌或文人生活的“暗恋”,以及,一个更直接的目标——对于毛泽东时代的颠覆性想象。
2000年,魏东移居美国,中国社会现实语境迅速变迁,魏东的风格调整则似乎因移居而延迟。在纽约,他以油画方式继续进行“丑的历险”,画中不变的女主角开始淡化她的极权替身功能,成为“示众者”,她身处受窥伺和批斗之中,显得无辜、孤单,就像倍受压制的环境与制度之中的牺牲品,相应地,她裸露的肉体应该被解读为一种夏娃式的原欲敞现,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魏东晚近的作品再次产生变化。他意识到社会学意义的耽留阻滞了绘画主体的谋求,而且也意识到即使是情色本身的猎取,也会在一种相对内敛、坚实的形式结构中获得意味更加深长的张力。在最近的两年间,魏东作品的尺幅变得很小,几乎可以在掌中把玩,题材往往是室内,并非政治化的囚笼而是弥漫着日常生活氛围的静谧空间,女人体造型从夸饰的动态切换成佛莱芒传统中的静滞感,曾经如同枷锁般附着在她们身上的社会学衣装已经消失,她们的肌肤也像伤口结痂之后恢复了光滑的质感,开始被还原到一种相对单纯的情色凝视之中。
如果说魏东过去的表达是一种畸形现实的舞台,如今的作品更符合一部以情色密码写成的日记,在这部日记中,丑的历险并没有终结,而是以更为隐秘的方式聚焦在欲望本身。
编辑:李保兴
延展阅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