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伦勃朗的时代的展览给诓了
0条评论 2015-07-29 09:12:33 来源:一财网 作者:云也退

\

“伦勃朗的时代”,一家美术馆5月举办的一个画展,副标题是“重要十七世纪荷兰巨匠绘画私人收藏”。相信除了美术专业人士,多数去参观的人,都跟我一样,看见“伦勃朗”三字就去买票的。观后细思,唉,虽然就两句话,标题的措辞肯定也数易其稿,文案写手辛苦了。

我约了个朋友一道,一进展馆,我俩的下巴就慢慢地、吱吱呀呀地掉了下来。全是瓷砖大小的小幅素描,在眼睛的高度连绵排开,观众站在一米线外,上身倾过围栏,就像动物园里被投食的长颈鹿,使劲地盯住白色或黄色画纸上的一堆线条。但展览名字里并没提到“素描”二字,而是把“重要”和“巨匠”并置,很夸张,震撼你的灵魂,然后,“荷兰”和“私人收藏”悄悄缩小了范围,排除掉许多鼎鼎有名的人和画。“伦勃朗”三字,对我这种外行就意味着《夜巡》和《戴金盔的男子》,黑暗的中央浮出一张张人脸和一杆杆枪,心潮一澎湃,哪儿料得到伦老爷子还画过别的呢。

怎么着也应该免费出借望远镜吧,我恼怒地想。

当然了,伦勃朗的确画过素描,展厅有他一幅真迹——仅此一幅,这就很够意思了,从语法上说,“伦勃朗的时代”指的仅仅是一个时期,并不表示伦勃朗本人的作品一定出台,不是吗?同样道理,“梵高的时代:19世纪荷兰皮影戏展”或者“马可波罗的时代:中世纪意大利宫廷床上用品展”也没什么问题吧?“1920年代烟标展”取名“鲁迅的时代”也完全可以,人家要问“鲁迅在哪里?”你理直气壮地反问:“你缺心眼吗?鲁迅是设计烟标的吗?”

写文案是成年人干的事,至少要超过25岁。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过了25岁才学会选择性地展示自己,他不再考虑去修补短处,而是将它们掩盖起来,自己的长处则尽可能地夸耀,设法给别人留下印象。他进入了节能高效的阶段,强烈的、总惹麻烦的是非感被成功地抑制。到他死去的时候,他也许会为未能一展长才而遗憾,却不会因为缺陷没能填平而愧疚。

我这次是被文案给骗了,但有时候很敏锐。那天回家,在楼下的电梯口看到了新上线的广告。几个男女,不知为什么事正装笔挺,铁着脸蹙着眉,手里举块小牌子,牌子上画个红圈加一根斜杠,截断一个U形图案。哪个公益组织号召抵制磁铁使用了吗?我紧张地想。二十多年前风行过一阵能治百病的磁化杯,后来被证实是又一个伪科学。噢,磁力也不是个好东西。

我误会了,不是抵制磁铁,而是神州专车做的意在踩Uber的宣传画。Uber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文案写得曲径通幽:家里十个好叔叔,也斗不过车里的一个怪蜀黎(“黍”字之误)。不心存侥幸,就不会身处险境。下边五个大尺寸汉字“我怕黑专车”。

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男人出来说“我怕黑专车”,不觉得自己可笑吗?行了,少来这套,你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司机都是专业的,你们就拿自己的安全攻击别人的“黑”,把别人的司机污化为一群怪蜀黍。就这么简单。

很快,文案界的人出来分析神州专车的这一文案,认为发挥强项,打击敌人的弱点,击中了一批专车用户的顾虑,它的策略是成功的。但我一眼就能看穿它。文案嘛,不就是玩的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那一套吗?

回到美术馆,总之,我不甘心就这么被“伦勃朗的时代”给诓了,使劲想找出点不虚此行之感。就一幅伦勃朗,就一幅啊,展馆方把它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还放大了几倍用作主题板的背景图,素描画的是一个低头抱孩子的妇女肖像,长长的卷发披肩。展板上的介绍文字将它描述得充满了艺术灵光,驻足看上几分钟,你就能沐浴在圣母玛利亚抱耶稣的神圣光晕里。我必须信这套,溜完一圈后,揉着被抻大了的角膜又回到它跟前,站着端详了很久,心里想着多站一分钟,还能值回两毛钱票价。

后来想想,也不好怪罪谁。这个展是跟苏富比拍卖行合作的,我觉得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展馆很想展出一组伦勃朗,但是拍卖行说,可以,但你得把其他那些不知名的也打包带走。展馆没那么多钱,于是无奈,就请来一个伦勃朗开路,一大批普罗大众闻所未闻的“巨匠”躲在它的名字后边,狐假虎威地全过来了。文案不避实就虚,引来人流,人家也不好跟一大笔投资交待。再说神州专车呢,车辆少,市场份额小,必须打自己的特色。自古以来,一旦商业利益在上,人都是顾不得太多的,我还是应该把人往好处想:没准神州背地里还给Uber打过招呼,两家专车有个共荣的默契呢。

商场的现实是,交易双方各取所需,但很多时候利益是冲突的。我比较熟悉出版,做出版的也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比如想买某名家名作的版权,版权代理说,行,不过你得把作家的其他六本也一道买了。不用说,其他那些都是些不甚知名的、卖不动的次要作品。其实这就是一种搭卖。据我所知,君特·格拉斯文集就是这样做的,次要作品跟着“但泽三部曲”一起进来,然后默默地压仓。

这同样怪不得谁,图书生产也是商业行为,滞销不等于劣质。现在跟三十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了,那时中国刚刚试水市场经济,积压起来的全是劣质品,得仗着紧俏商品出货,比如买个冰箱,也许你得搭进一大对地摊电子表;买个二十寸的电视机,也许你就得一道吃进两百把太阳能雨伞。

现在搭卖这套没有了,用了个新词,叫“换购”。你下一个订单,购物网站又塞给你七八十样“可换购商品”,多半是些吃的,像什么卤蛋、卤猪蹄、腌鸡爪、野山椒、卤花生或者方便面、饼干及各种小食,封皮上印着斗大的隶书字或黑体字,放一张某老戏骨竖着大拇指的大照片,要不就是在冷柜里搁了一个世纪的鸡翅、鱼柳、肥羊肉。换购来的东西也不会是啥好货。不过有时也有例外,我就买到过一瓶上个世纪末生产、保质期二十年的初榨橄榄油,性价比超高。所以我觉得,“伦勃朗的时代”那些不知名的画家里,可能也有个把在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只怪我懂得少,有眼不识泰山了。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