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青年】姜大方:常青藤助推青年艺术健康成长 另辟蹊径“祛中心化”发展
0条评论
2015-08-27 13:40:5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近几年,“青年艺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青年艺术”的展览、计划、奖项更是层出不穷。“常青藤计划”在这两年跃入艺术界之中,发现、推介、扶持青年艺术,在希望青年艺术“健康成长”的初心下也日渐成长。99艺术网专访“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听他讲讲“常青藤”的生存之道,发展战略以及大家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姜大方
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嘉宾合影留念
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于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
“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第五季启动仪式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启幕
(左起)“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芭莎艺术》主编孙国胜、艺术家方力钧、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合影留念
姜大方
99艺术网:这几年,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如火如荼,无论是艺术市场还是学术机构都将目光聚焦于此,你作为“常青藤计划”的发起人,在最初萌生想要做这个计划和成立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时,最原始的初心是什么?
姜大方:“常青藤计划(IVY ART)”名字的产生说来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我最初只是喜欢“IVY”这个英文名字,听上去挺富有朝气的,跟我们的这只团队属性也比较相称,而并没有直接关联到我们所要做的艺术项目当中来。不过在与我们的项目艺术总监、策展人康剑飞教授进一步沟通讨论后,我们更明确了将这个艺术项目定位为一项以发现、推介、扶持青年艺术人才为宗旨的长期性专业艺术支持项目,就干脆直接命名为“常青藤计划”。这就是我们项目名称的最初由来。
至于发起这个项目的初心,有很大部分源自我个人的情感因素。我从小在美院的环境中长大,一直都爱画画。高中的时候,在父母的建议下我转学设计专业而无缘从事纯粹的艺术创作,因为那时候的艺术市场,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其实是非常不明朗的。不过对于艺术的热情其实是我一直放不下的一份情感,我一直在寻求以另外一种方式和我小时候的梦想能够产生一些联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好像电影《大话西游》里最后孙悟空借用夕阳武士的本体去完成他无法完成的心愿一样,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常青藤计划”,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能够勇敢的坚持,不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也许说起来有些天真和理想主义,但是这确实是我最初的动机。
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嘉宾合影留念
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于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
99艺术网:你曾经说过常青藤是一个关注艺术家健康成长的平台,那么实现“健康成长”的几个关键点是什么?
姜大方:青年艺术群体是近几年当代艺术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健康成长”首先是一个偏主观性的概念,今天的时代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较之于前辈艺术家,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拥有更多的参展、获奖机会和推广宣传平台,学院和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由于今天的艺术市场鱼龙混杂,标准模糊,相当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开始将艺术语言与观念倾向于市场所好,他们被很多来自资本市场的诱惑所吸引,丧失了作为创作者本体的价值和主导地位。而失去了艺术独立性和创作自由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我看来更趋近于存在于生产行业中的标准化产品,它们缺少艺术的本真和纯粹。而追求单一“爆款”产品的利益最大化,可能正是导致短时间内迅速火起来的艺术家在两三年后消失,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吧。
当然,在我主观意识里的“健康成长”,也不能盲目地把他们从市场中完全隔离,而是要因循利导地让他们理性、独立、自主地接触市场,不被市场因素所控制。因此,“常青藤计划”就是希望为青年艺术群体提供一个相对纯粹的艺术创作环境,让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空间、时间来坚守自己的艺术观念和理想,不丢失自己内心中最宝贵的那一份“真”。青年最可贵的地方或许在于他连犯错都是可爱和值得原谅的,我们更希望看到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尝试。
99艺术网:目前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致力于推广青年艺术家的平台,你觉得“常青藤计划”的差异化存在和持久生存之道是什么?
姜大方:谈及差异性,我本人从“常青藤计划”成立初就尽量避免过分强调与其他同类青年艺术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因为“常青藤计划”不是一件商品、一个卖场,这只是一个以青年艺术家推广扶持为目的的NPO项目。在我看来,目前所有从事青年艺术推介的项目、机构以及文化品牌,都对青年艺术家拥有共同的热情与信心,我们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如果一定要总结我们的“差异化存在”,我觉得首先我们的项目本身是具有非盈利性质的;另外,项目的成长背景贴近学院,所以展览的定位更加注重学术品质和专业视角。两届年展通过青年艺术“全球化”与“在地化”两个概念来集中探讨青年艺术创作及生存状态,不仅是对青年艺术趋同化现象的客观呈现与分析,也是对青年艺术地域差异化创作的理性梳理和调研。也正是因为我们更加看重全国各个区域创作的特性,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我们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不以北京这个当代艺术寡头阵地为中心发起的推介青年艺术家的平台,因为我们看到北京以外的、大量的青年艺术家反而更需要被发现和推广的机会,所以“祛中心化”“寻差异化”或许是“常青藤计划”的一种思考方式。
至于持久的生存之道,对于“常青藤计划”,它想要获得持久的运行发展,同样需要稳定的资金供给和学术支持。一个永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对于保持项目的健康尤为关键。我希望我们的项目“叫”什么,就“做”什么,做人要诚实,做事情也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长久之计。“常青藤计划”本身会始终保持项目的纯粹性,在发展当中我们通过投资,资源置换等方式不断寻求横向与纵向的合作,使项目呈现立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坚守初心基础上的跨界合作和涉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艺术活动,也是为我们项目提供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幕后支持。
“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第五季启动仪式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启幕
(左起)“常青藤计划”发起人姜大方、《芭莎艺术》主编孙国胜、艺术家方力钧、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合影留念
姜大方:说成绩谈不上,就说说我们做了什么。“常青藤计划”2014启动以来,推出了自己的年展项目——“常青藤计划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和今年即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的“常青藤计划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两届年展,我们从首届的88名参展艺术家扩展为今年第二届的126位,尤其是今年我们推出了“推介+海选”的双重作品征集模式,收到了来自全国乃至海内外的近两千名青年艺术家的个人和作品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数据化分析统计,完整收录至“常青藤计划”青年艺术家数据库,这种行为对项目本身,对青年艺术生态研究具有可供参考的学理意义和文献价值。
年展之外,我们从去年一直在构思配合年度展览,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校园进行巡展和论坛之类的系列活动,我们了解到《芭莎艺术》同样在连续性地开展全国艺术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四届,我们的理念和初衷是很相近的,我也觉得我们应该“众人拾柴火焰高”,于是“常青藤计划”很自然地与《芭莎艺术》合作,一起在2015年全新开启“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深入全国著名院校开展主题讲座,并计划推出“艺术理想国”主题展览,助力校园艺术公益,探索艺术的跨界合作。
通过年展项目+与其他艺术品牌的多渠道合作的双重模式,“常青藤计划”正在探索更多样化的展览机制和艺术机构合作之道。
99艺术网:在这个纯粹发现和培养的过程中,在广泛开放征集艺术家作品之后,有哪些专家在帮助“常青藤计划”把关和挖掘?整体的把关和选择标准是什么?
姜大方:青年艺术推介项目想要持久发展,一定离不开背后强大的专业评审、策展团队的学术支持和对艺术水准的严格把控。“常青藤计划”同样具有专业化的策展团队和由国内知名艺术家组成的推介评审顾问团。两届展览,我们邀请到中央美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担纲年展项目的艺术总监和策展人,《美术》副主编、国内最具影响力青年策展人之一盛葳担任学术主持,同时先后邀请到付晓东、郝青松、胡斌、冀少峰、康剑飞、蓝庆伟、宁佳、宋振、佟玉洁、王春辰、周爱民、王檬檬、蒲鸿、吴蔚、于艾君等15位知名评论家、策展人和艺术家担任推介人并组成强大的专业推介评审团,两届展览均是通过策展团队和推介评审团的严格学术评议和专业把控,推介遴选出年展的艺术家和作品。
经过连续两届的艺术家选拔评审,可以说一届比一届竞争激烈,囿于报名人数众多和作品投递数量庞大、形态各异,我们很难做到以量化的标准去评定,也不能避免个别优秀的艺术家被偶然忽略或遗憾未能参展。但是,我们很确定每年选出的参展作品一定是有品质保证的青年艺术佳作,因为专业化的学术团队成员们对好的东西是有共识的,大家凭借多年的策展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一定能够全面把控参展作品水准,摒弃一味的市场导向,有预见性地推介个人风格独特,主体意识鲜明、有成长空间的优秀青年艺术家。
99艺术网:那么关于作为“艺术与市场的开放性平台”这一说法,常青藤计划在市场部分似乎一直还没有涉及,这是战略性安排?什么阶段才会开放市场端口?
姜大方:“常青藤计划”作为一项公司重点投资打造的青年艺术推介项目,项目本身是没有盈利诉求,换言之,它是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性艺术项目。但是,作为项目投资方的公司本身却需要通过商业回报及资本等方式去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转。“常青藤计划”是公司投资的项目之一,这个项目以外,投资方还同时进行着其他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开展,它们与“常青藤计划”是并行关系,并为“常青藤计划”的稳步发展提供着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些同步推动的项目是“常青藤计划”背后的造血机制,也是持久保障。
其实,从2014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做可以与“常青藤计划”推介出来的艺术家及作品实现市场对接的其他项目,这种对接是以两个项目之间的合作方式开展进行的,是在充分保证年展项目纯粹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基础上的一种双赢合作实践。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洽谈投资成立一家以销售目的为主的商业性艺术机构,我们还计划陆续推出独立的艺术展示空间及画廊。这些建立相关艺术机构的商业构想,与不以盈利为目的“常青藤计划”年展项目互为补给,在未来将共同拼合成投资方多元立体的艺术产业蓝图。
99艺术网:除了大型的群展之外,之后会不会策划联展或者个展?目前有没有一些初步的计划?
姜大方:我们已经做了初步计划,一个是在9月的年展结束之后到2016年年展之前的时间内,在全国举办两到三场的艺术巡展活动。我们将与策展团队一起,在两届展览的艺术家中挑选一部分,以主题群展或者双个展、联展等展览形式,向更多地区的观众呈现这些青年艺术家的风貌。这些巡展或个展更加侧重于对青年艺术创作个体特性的凸显和考察,相比以田野式调查总览青年艺术创作群貌的线索性年展,个展或者联展的形式更能够对艺术生态的个中现象进行主题分明的个案研究讨论,也是对展览机制多样性的积极探索。
巡展的同时,2015“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活动会继续走进校园。此外,我们还特邀《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作为策展人,联手《芭莎艺术》在校园行活动中同时推出“艺术理想国”展览征集计划。展览面向全国青年艺术家进行作品方案征集,计划搭建社会功能各异的白房子,模拟微缩一个虚拟化的人类生活城邦和生态,艺术家在社会角色扮演中感受全新的由艺术家、参与者、策划人共同实现的社交、艺术体验。这场对展览实施方式大胆探索的主题展期待着国内外所有青年艺术家的热情参与,我们希望借助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的活动来丰富青年艺术展示的传播形态,以多侧面切入青年艺术群体的生活日常。
99艺术网:你觉得在众多关于青年艺术家的项目或者计划方面,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
姜大方:就青年艺术推介项目而言,我觉得大家或许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或者说是期许,如何把青年艺术推介项目做得更加立体多样化,打破僵化的展览形式和评选制度,切实为青年艺术家的健康成长做出有力推动。事实上,通过年展等展览活动每年推出青年艺术人才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每年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子层出不穷,永远有艺术家是年轻的,而每年仍在年轻的却很可能不是同一批青年艺术家。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做到对每年推出的青年艺术家进行持久的关注和引导,实现与他们的理想相吻合的一种健康成长,才是所有青年艺术项目共同思考的课题。基于这一点,“常青藤计划”成立初就提出了“发现,成长,对话”的口号,在我看来,通过努力去发现艺术家,与他们开展平等的自由对话是大部分艺术项目都有能力实现完成的,但是实现“成长”却是一种需要依靠时间、精力、甚至来自更多层面资助才能完成的长期线性投资扶持。
介于上述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常青藤计划”未来会以青年艺术家为重点推介扶持对象,同时扩展关注范围,对“青青年艺术家”和“中青年艺术家”在内的广大艺术创作者、从业者进行阶段性的发现推介。作为一项青年艺术项目,重要的是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和明确的专业定位,拥有兼具数量和质量的稳固关注群体和较高的品牌信誉度和公众认知度,在业界具备媒体影响力和文化地位。我相信,这也是国内其他青年艺术项目共同面临和重视的问题。
99艺术网:“常青藤计划”作为比较年轻的项目,你觉得今后在哪些方面是需要加强和突破的?
姜大方:“常青藤计划”还属于项目的起步期,在运作机制等方面还有不成熟甚至是不稳定的问题存在。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和现实,从最初就没有提出宏观的大口号,也没有说一定要成为中国最好的青年艺术项目,或者说做出什么能够扭转青年艺术生态环境的大动作。因为这些想法固然很好,但不适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求稳前提下的求新求变是我们希望做到的。青年艺术推介国内很多机构都在做,我们更加希望能够经营出辨识度较高的品牌特性,争取到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信任,对我们来说,这是当下努力的方向。
推介青年艺术家首先要在主观情感上与他们建立情感交流甚至是审美价值观等层面的共识,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们对话才有可能长久持续的合作。我们刻意与青年艺术市场中的博览会以及以销售为首要目的的商业展览项目区分开来,希望能够有所继承地逐年传递出对青年艺术的新观察和全新的策展理念。我们打造的空间、平台和机会都是稳扎稳打落实到实处的,比如每年的青年艺术年展,陆续和类似《芭莎艺术》、“文奇首艺”等艺术文化品牌的业界内外的友好合作。我们在推介方式和规模上也不会一开始就铺展得很大,而是有了循序渐进的摸索过程,不会盲目跟风,或者为了短期回报去消费青年艺术家。
基于此,我们在接下来的规划中需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提升参展艺术家的整体水准,囊括更多学历背景的艺术家和各种艺术形态。除了每年度的大型年展之外,我们想尝试着举办一些小而精的艺术家个展、以及几人组成的小型学术主题群展,公益普及性质的文化活动;未来还想更多参与跨界合作,与国内实力雄厚的其他文化品牌强强联合,甚至拥有自己的艺术家驻留或外派学习项目,独立的展示空间和以市场销售为主体诉求的旁支机构项目,将展览和推介的视角渗透到本土以外,吸收更多权威艺术家学者加入我们的策展、推介、学术评审团队,在与青年艺术家思想碰撞中产生更具实践意义的想法和发展愿景。
作为一项成长期的青年艺术项目,与其大张旗鼓地宣扬将当代艺术引向生活被大众认知认可,不如放慢脚步,在当代艺术内部更学术专业地诠释艺术本身,与艺术从业者一起将艺术有策略性地带入日常。让与我们合作的艺术家只需要专注于艺术创作本身,让有潜质的艺术家被大家看到喜欢,是我们的美好愿景,我们愿为之付出诚挚的努力。
编辑:王胤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