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真的没用吗?
0条评论 2015-09-16 09:31:3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王远
我们无需用今天不确定的标准去衡量过去事物的对与错。那是非常狭隘的,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人的主张往往是建立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去把个人的理念说清楚,讲明白。当然,把过去的价值观推翻总比把个人的建树说清楚、讲明白来得容易。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作品
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作品
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作品

关于“学美术的学生,素描到底有用吗”,业内的争论已经多年。声音比较大的,当属艺术家陈丹青。尽管陈丹青对许多问题都有不同意见,但是前几年他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中说:“素描有什么用,素描一点也没有用”之类的话,至今印象深刻,实不敢苟同。基于对传统素描(西学范畴)的诟病,本人商榷的出发点也是从素描范畴的西学性开始。



素描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自中国晚清开始影响中国美术领域的老行当。老行当可以有狭义的理解——从人类文化历史开始;广义的认识——可以从人类初始开端。不管是狭义理解,还是广义认识,素描,它足以被称为老行当。许多老行当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素描至今还没有这个资格,因为它还在继续被使用着。面对当今新技术,新媒介的不断出现,艺术家们有的迎头赶上,有的墨守成规,有的干着新行当鄙视着老行当;有的干着老行当吐槽的却也是老行当。各类人士、不同目的都会对素描指手画脚。

目前,对于学习美术的莘莘学子,在美术高考中素描是必不可少的老科目。但是,素描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此。我认为,对于如何认识素描的概念以及进一步的作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通常知道素描其狭义性的一面,却不知它的广义性作用。只有两者整体考虑,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对素描的进一步理解与拓展。

艺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好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狭义的艺术通常被美术篡位,主要包括绘画(西方)、雕塑、摄影、书法、中国画等相关类别。

传统美术中的绘画、雕塑等类别,从文艺复兴时期就与科学紧密相连。在19世纪之后美术发展与其他人文学科相融,走出了一条艺术人文的辉煌之路。到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艺术与科技相交叉的新趋势,并显示了艺术与科技交叉跨界的复杂性。当代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对传统美术这个词的包容性质疑。因此,传统的美术渐渐地被艺术这个词所替代。主要原因是一些当代艺术的交叉与跨界导致无法再用美术这个词来界定其内涵。不过,由于理论建设一时无法跟上,相对认知取向都未明确,艺术替代美术这个词的共识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有待尘埃落定之后去讨论。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对不同的视觉呈现的方式与科技有着它们之间的区别,但美术与科技之间的不同,并没有影响相互的融合与渗透。科技对美术的支持和介入,繁荣和发展了美术,使美术想像和创作变得更加合乎逻辑,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美术向科技渗透,给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灵感、顿悟、想像带入了科技活动中,使科技突破旧有体系,获得新的创造方式。美术与科技提供的图像,虽然看上去方向不同,但美术家和科学家却向人类描述着不同的愿景。同样,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领域,它们共同组合将艺术与科学技术这一互补但又观念和方向不同的图谱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艺术与科技各自特性的理解,更为人类注视社会、自然增加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可能。

在当代艺术领域里,有许多原先从事美术的工作者,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美术之外的艺术形态或科技手段。如此,依然界定其为美术的话,实属不妥。但是,也无法找到更恰当的定义词。相比较,用艺术这个词相对合适,尽管有些笼统和含混,然也是大而化之的权宜之计。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从事当代美术的工作者,也更愿意认可自己是当代艺术家而不是当代美术家。不管从观念上和艺术形态上,对于美术的理解都已经发生了认识上的变化。

由于美术在方法上与理念上受到了来自其他学科的影响,美术及相关的素描科目也自然受到打扰。其主要原因也是美术与其关联的素描等科目,没有得到相应的精进,显得有些滞后于当代。尽管当代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

素描的概念需要得到进一步拓展。当代艺术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反映在对于传统素描的认识上。我同样认为,素描也有其不同于传统认识上的狭义性与广义性之分,不能依旧循规,概而论之。

狭义性的素描——是一种单色造型,以再现对象立体感为主要目的,也即传统意义上的铅笔、炭笔素描。狭义的素描方法与原理在传统写实绘画与雕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义性的素描——是一种以阴阳的理念去认识事物,并且以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视觉万象。广义的素描理念拓展了传统的范围,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表现出综合性方法的视觉作用。

狭义的素描或许是有其当代艺术表现的范围性,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艺术个性的表达。例如,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素描,19世纪俄罗斯学院派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在当今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中,有些人认为传统素描妨碍了个人的自由创作。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很适应传统素描的方法,并在创作中运用自如。因此,狭义的素描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在今天的艺术领域,传统美术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价值取向也达成较一致的共识——素描是一个重要的美术基础科目,素描的能力程度直接影响油画、雕塑等创作。

广义的素描在文艺复兴时期或更早些时候就有表现,但不是价值主流,因此,也未被充分认识。19世纪后期,由于人文思想的解放,艺术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多元素描作品的出现被留在了西方美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并且拓展丰富了传统素描的广义性。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些实验艺术家有意或无意地去尝试素描概念的广义性探索,但是,在概念上没有得到较明确的界定。广义性素描具有不同艺术个性的表现方式,实际创作更注重理念认识,方法多元,当然也会带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后果,通常也很难达成类似传统意义上的取向一致,价值共识。



今天人们对素描的认识不仅有狭义的理解,也逐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探究。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素描或许众所周知,它注重再现事物的准确性与立体空间性等,如: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丢勒、安格尔、契斯恰科夫、徐悲鸿等艺术家的许多经典作品。对于素描的认识,今天绝非仅仅只是这些狭义传统素描或铅笔画。或许学美术的由于之前大都从铅笔或炭笔入手且一直是以再现事物的准确性、立体性为目的,从而对素描的广泛性意义失去了进一步的理解能力。一支铅笔或炭笔确实可以将事物再现得惟妙惟肖,但是,也可以随意涂抹概括事物万象。除了铅笔、炭笔,粉笔、蜡笔、钢笔、圆珠笔、竹笔、毛笔甚至树枝、石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多媒体等都可以在不同的物质表面去完成事物的素描概念。然而,这些不同物质、工具在表达事物的时候,自身的特性以及艺术家自由的方法,使得艺术呈现的结果并不一定只是去将事物再现得惟妙惟肖。事实也是,艺术家在用这些简单或复杂的工具时,表达事物的可能性也是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留下的沧源崖画、贺兰山岩画图像;可以看到中国画中的白描、水墨、书法;可以看到西画中的油画、水彩画、丙烯画、综合材料艺术等各自不同的演绎。广义意义上的素描,可能许多人并不一定知晓,在现当代艺术发展中其实也不乏其人,如毕加索、克莱因、通布利、巴斯奎特、霍克尼、杜马斯以及中国的李山、余友涵、尚杨等的作品。

不管是广义性的还是狭义性的艺术、美术或素描,其发展的历程都表现着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不过,由于素描在广义上人们或许可以理解它的文字内涵,但在具体实践认知中,狭义的素描却更能与人们达成某种惰性共识。

通常被所谓专业人士质疑的是狭义上的素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铅笔、炭笔素描。在对描绘事物的再现能力上,传统素描表现出了人们对物体的可辨性、真实性与惟妙惟肖性。或许传统素描更能被确定对一个事物的稳定性理解。因此,传统素描扮演着可能达成的一种习惯共识性。这些现象背后传递着一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堕落(传统素描一方面是表现工具单一,另一方面是表现方法趋同,结果也过于统一,以至于千人一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导致绘画、雕塑等缺乏艺术创造力)。这也是传统素描被质疑的主要原因。

对于素描的认识与理解,除了需要从广义与狭义上整体考虑,也要从实践与理论上加以整合。我想,对于从事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尤其需要提升文化研究能力,如此,可能会从狭义上的理解转化为广义上的认识,并且指导实际创作获得超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年轻时候学画画、学素描,恐怕都是狭义意义上的素描,与今天相比较,其单一性、狭义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是中坚力量。可见,这些成功艺术家当初所学的狭义意义上的素描,并没有阻碍他们之后发展的步伐。我以为,这些问题主要还是根据个人的研究、拓展能力而论。

有人说,素描是害人的,美术是无法教的,诸如此类的话不乏出自高校美术教师之口。显然,这些话说得有些过了。

素描在今天的大学教学中越来越多样,大学一年级的美术教学,素描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化倾向。比如,创意素描、结构素描、抽象素描、情景素描、综合素描等课程。这些变化实际已经在教学中运作多年,事实也使得学生摆脱了对素描的狭隘理解,创作出了不少佳作。只是还需要在课程建设的稳定上加以合理与规范。在毕业创作中我们也不乏多样性的以素描为主的综合性创作。不仅是青年艺术家经常运用广义的素描理念在创作中赋予其新的视觉形态;出了名的中年艺术家常常也不拒绝运用广义性素描方法作为其创作理念。

随着艺术与科技的交叉与跨界,素描也可以与电脑、影像多媒体发生联系,当然,这是在广义素描的层面上加以运用的视觉艺术。如今各个高校都相应开设影像多媒体专业以及相关课程。这些状况无疑显示了艺术高校、艺术工作者对时代的诉求以及紧跟时代步伐的心理。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赶潮流,购买了一大堆价格不菲的设备,而没有相应有能力的师资以及相对合理的培养方案,那也是毫无意义的,结果可能是人才没有培养成功,资源倒是浪费了不少。

与其割裂地谈素描的个别意义,倒不如整体宏观地去看待。素描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在传统与当代艺术领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传统美术领域里而言,素描在写实绘画风格的艺术家创作中不乏继续探索者,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素描写实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写实艺术语言的尝试,努力拓展传统绘画的新可能。虽然,这是比较艰难的挑战,但是,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石冲、刘小东、弗洛伊德、巴尔蒂斯等国内外艺术家。因此,传统的素描概念由于受制于历史之困,虽然推进不容易,但是,新的可能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当代艺术领域中我们也看到了素描理念在影像、装置、综合材料上的多样化运用,比如,张健君、张强、塔皮埃斯、唐·贾德、内森·沃尔什等国内外艺术家,他们通过对素描的广义性理解以及化阴阳幻万物,以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视觉万象;并且突破了传统素描概念的限制,在更广义的素描理念支持下,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表现出各自跨界交叉与综合运用的视觉艺术新气象。

素描的广义性,作为一种理念不仅出现在艺术创作里,也渗入社会、生活、自然的方方面面。素描发展至今,范围在不断地被扩延。这不是素描在起什么作用,而是人的认识在发生变化,这也是时代的诉求。笔者以为,素描的运用不必强求其原有的传统介质或材料工具等因素,更不必只是去将看得到事物再现得惟妙惟肖。素描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已经形成一个更广泛概念的可能,它可以作为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成为社会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现象。素描可能在任何物质材料上发生,同时,这种发生也体现于自然世界的千变万化中。我们在东西方当代艺术中不难发现各种创作中素描现象的产生,自然万象确也比比皆露素描意韵。素描的当代现象也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材料与方法的桎梏,成为了一种生活、艺术与自然的融通后果。因此,我们无法依然固守传统观念去拒绝现实所产生的多元素描现象的视界。



技术的变革,尤其是艺术中的技术,需要办法创新、科技支持。但是,艺术的学术意义离不开人文哲学的理论支撑。传统素描的发展之路,也要从东西方的哲学中去探究其深层内涵,同时,艺术、人文、科技的相互发展,将为我们提供一个艺术重生的适居带。素描是原始的,也是当代的;它既简单,又复杂;其艺术的视觉表现,存在于传统也活在当代。从狭义到广义,从传统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对于素描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素描的内涵在不断地通过文化交流、科技发展、思想碰撞作用于我们所处的世界。

文化困惑带来思想的焦虑,也会带来认识上的僵化。艺术发展的桎梏不是美术带来的,更不是素描带来的。我想,素描的无用论是人们在认识上的狭隘性所致。

今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五光十色,但是这些现象是比较表面的,其背后无不显露出丑陋与荤腐。面对今天的社会,美术、素描倒是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加以推广。或许,在当今这个过于荤晕的世界里,美术、素描作为一种世界观,倒是一帖清理肠胃、净化眼睛、慰藉心灵的良方。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