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术馆开启“未来馆”艺术黑洞里的一场星际旅行
0条评论
2015-09-16 11:35: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运动的张力隋建国雕塑作品
下图为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后的隋建国雕塑作品《运动的张力》的呈现空间,观众只需将固定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对准艺术品(上图) ,便可触发预设的增强现实内容
近日,“今日美术馆·未来馆”的海报在纽约时报广场“世界十字路口”的户外广告大屏幕上播放,海报中的“未来馆”是爆炸形的——一个没有形状的美术馆“露面” ,成为此番北京“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开馆展的视觉想象。
提及今日美术馆做的未来馆,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是不是又一个数码化的美术馆——把所有馆藏扫描上网,以后想看展览了就把i Pad打开上网浏览。其实,完全不是,它实际上是一场艺术的星际旅行。
有解的无解
早在2009年,艺术家隋建国在今日美术馆举办“运动的张力”展览时,时任馆长张子康就有过“空间加建”的计划,建筑师王晖也给出了可行性方案,但并未实施。而后在2013年,现任馆长高鹏找到隋建国、王晖一起探讨当年展览的“管道方案” ,想延续用在“空间加建”项目上,也因为各方条件限制,没有实现。“过去策展人顾振清曾问我:老隋,什么空间你最喜欢?我答:方盒子呗——建筑师做出的空间,有的有建筑师的表达,有的是意图引申的空间。 ”隋建国说。
艺术家和美术馆对展示空间的关注与思考,成为“未来馆”生发的基点。开馆展“想象的未来”自8月27日至9月12日在今日美术馆展出,汇集了隋建国、缪晓春、苏珊·安克(Suzanne Anker) 、张小涛、周文斗、胡仁乂、叶甫纳、徐文恺、林科、陈天灼、田晓磊、黄莺的作品,展览以参观者的视角呈现对全新生存环境即网络化社会的思考。展览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保证观看的现场性,也即常规实体展;第二部分突出艺术家想象力的实现,艺术家要基于实体作品做一个更加天马行空的作品,不受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而且不能简单把实体作品数字化搬到虚拟空间;第三部分则突出了互动方式,需要在实体方案和虚拟方案中找到互动的可能性。由这个展览开始,未来馆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云空间美术馆,其技术端和艺术概念在360度全景展览和艺术展数字化网络再现的基础上再次向前推进;在这个云空间内,美术馆承载数以万计的展览,任何一个展览都像“点”一样的存在,而每个“点”打开又将是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承载着物理空间无法展示的艺术作品。未来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共生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艺术黑洞。“未来馆不光是虚拟美术馆的数字化,而是生成作品存在的另外一个空间。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黄笃说。
“美术馆做展览,我们总会依附一个空间而存在,但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能否被打破、能不能给每一位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特定的空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这很有趣:这些空间和作品是不存在的,但它们又是视觉化的,比如一个需要一公里长的空间或者N亿立方米的空间,都可以通过虚拟美术馆来呈现。 ”建筑师王晖认为,虚拟的未来馆像一个星空,每一件作品像星球一般存在,我们点击其中的一个,就是“登陆”了一个艺术世界。这样如同艺术黑洞一般的星际旅行,让美术馆成为一个“有解的无解” 。
内在的逻辑成为外在的形式
展览中的“增强现实” (Augment - ed Reality)技术也是一大亮点。隋建国和缪晓春的作品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让作品再度升级,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效果。技术方解释,观众只要将固定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对准艺术作品,便可触发预设的增强现实内容。在屏幕上,观众间看到虚拟和现实作品的结合,或者是完全另外一件作品的呈现。这亦是高鹏所说的“虚拟未来馆并非作品的数字化”的含义所在:“如果只是数据化,其实没有起到美术馆作品的开发,因为美术馆有情感纽带的功能,线上作品必须与公众有情感地交流和互动,而并非只是把图像copy到云端。 ”
评论家何桂彦认为, AR技术是把观众带到情境之中的方法。“我们看作品,看似是主动行为,但其实是被动的;利用科技营造新型的观看方式,是对作品本身提出了挑战,在未来,新的作品也不应是封闭的自我结构,而是能够在公共空间中建立新型观看关系。 ”他认为,未来馆的重要价值,在于对美术馆和作品未来边界的想象与描述。
“未来馆实际上就是怎么把一种新兴的技术应用到与人有关系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既可以是实体空间,又可以是虚拟空间,我们不能只谈实体空间不谈虚拟空间,也不能只谈虚拟空间不谈实体空间,而最重要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 ”黄笃说。隋建国认为,虚拟不在工具之中,它在工具之外,“我们只是借助工具,比如i Phone、 i Pad来看到它。 ”这样的技术,在旅美艺术家胡仁乂看来,是美术馆的“敌人” :“国外很多美术馆的基金会、赞助人制度,造成它们回避对新媒体、生物技术的研究。而国内美术馆能打破固有的话语系统,会让公共空间生长发展起来。 ”
这样的观察和高鹏的说法不谋而合:“我们赶上了一个充满机遇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经济的崛起强大、当代艺术日趋多元以及去欧美中心化、传统的话语权解体让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可以发声,只要你的想法够好,你就有可能被发现和被关注。这种现状跟科技的发展是离不开的,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公共空间,而我们现在想做的就是从美术馆入手,给艺术一个新的公共空间。 ”在这个公共空间里,以往艺术以内容、态度作为形式的状态,正在向“关系成为形式”转变,“也许,未来逻辑会成为形式,内在的逻辑会成为外在的形式。 ”策展人苏磊说。
王晖认为,“未来美术馆”是“无形的、包罗万象的,它让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进来。 ”而隋建国则认为是现实的不足导致未来的进化—— “现实不足,倒逼我们走向未来,也把高鹏逼到‘未来’去了。 ”在“未来” ,驻馆馆长不是高鹏,而是虚拟的Alex Gao,他或她,不限于一个固定的人物形态,也可以从9个月大到99岁,给予艺术与形象间一种多元的文化接入,并以不同形象和方式,尝试与每一位观众共同探讨今日文化结构的动力,以及今日的艺术构想。那么,你的艺术星际旅行中的馆长,是他还是她,抑或,是它?
编辑:徐啸岚
延展阅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