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灵深处的“静观”
0条评论
2015-09-22 15:02:5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崔庆忠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油画艺术的现实早已经历了不知几番轮转,太多的情景和人、事发生了惊人的变迁。油画在他的故乡也早已悄然衰落,已经变成各大当代艺术展和艺术节被回顾和提醒人们注意的过往艺术事实和衰微的艺术现实。但就是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历经百年,正逐渐走进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回顾上一个世纪,油画在西学东渐的大势中伴随着中国的政治风潮起伏迭变,作为一个舶来的画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和版画甚至于漫画一样,担负着教化大众、配合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社会功能。当然,在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迭变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和优秀的作品,许多作品至今都闪耀着灿灿的光辉。但是,应该看到,作为外来的艺术门类,油画自身艺术语言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种限制。这些限制,既有社会需要的制约,也有政治教化功能的调控,还包括作为一个外来画种,油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对西方深层文化的隔膜和对油画艺术语言深层体味的欠缺。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虽然仍对油画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已经远远弱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油画创作产生的冲击。从事油画的中国画家们开始探索油画的中国化问题,尽管油画作为西方艺术的一种已经被缤纷复杂的西方当代艺术所遮盖,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就连上一个世纪才探寻出自己的油画天地的美国也已经把油画看作传统的古老的艺术文明,但是中国的艺术家们,却一如既往地苦苦探索油画的中国化问题。

在他们的油画中国化的探索中,大部分画家致力于艺术语言的探索和研究,无非是在古典油画形态和现代结构主义艺术语言学形态下试图找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探索是艰苦的,但是令人不安的仅仅从西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角度去探索艺术语言的中国化问题,总是让人感觉不对劲,因为试图在一个新的土壤去冲破业已成熟和高度发展的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多少显得有点蚂蚁撼象的意味。也有一部分油画家试图借鉴中国传统的水墨形态来开掘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但其结果并不理想,强烈的嫁接痕迹在水墨传统面前任何人感到是在作重复的工作和无意义的努力。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油画在全球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出现了一番新的艺术景观。努力探索油画中国化的油画家们,不再对致力于油画中国画孜孜以求,他们由对于语言的刻意研究和学习转向用适合自己的语言表现对当下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认识。不再关注油画语言的问题,解开了束缚在油画家们身上的的绳索,油画艺术在这一不经意的转身中摆脱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羁绊,将纯粹语言学意义上的油画中国化探索抛到了身后,中国油画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以迅猛的速度走进了一番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新天地。
不再谨谨于艺术语言的研究却开辟了中国油画新景观的画家大多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画家,他们在油画创作中更少包袱,对学习西方现代艺术,为形式而形式没有更多的兴趣,跳出了对于为形式而形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下的现代艺术范畴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人的深层精神问题,以充满社会批判性的艺术视角对当下诸如政治问题、贫穷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性问题进行了富有观念和意义层面的描述和反映,作品由此带有某些新现实的色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出生于山东的青年油画家邢小震就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一员猛将。他的富于表现力和批判精神的油画创作,已经为当代中国油画沫上了光彩鲜活的一笔。他以自己的艰苦努力走上了中国当代油画的艺术之路。
面对他的油画作品,我们感受来到的是他的作品的强烈的观念和意义诉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感到画家在追求画面意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弃对语言的探索和研究,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创作需要使用语言,尽力使语言和内容相契合,共同担负起了传达艺术作品的意义和观念的功能。就其语言来说,凝重肃穆,本身就表现着一种深沉和自醒的意味,而这一意味和其作品整体表达的观念和意义又是非常的契合和统一。
现代艺术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下的产物,是为形式而形式的语言艺术。艺术语言自身的形式意味是现代艺术的追求。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那里,在不离语言的研究下,主要是为了追求形式和内容共同表达的艺术观念和意义。当代艺术以明确的观念和意义为目的。在小震的作品中,他以自己的语言为媒介,以一种非现实梦境般的内容,表达了画家对于艺术、社会和人生内在体验,注重画面背后的人文意义和观念内涵的传达,是小震油画作品的主要目的。艺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和表露。
当然,任何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等的关注都会带有个人色彩。作品的艺术表现无法避免画家从展示来自个体的自我体认入手。有鉴于此,这就需要画家有着于人类生存的和未来的悲悯的人文情怀。在这一情怀感召下,以艺术的切入创造出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更加富有人文意义的艺术作品。
仔细审视小震最近一批作品,我们会深切的感受到画家以一种非现实的情景展现着画家对于人文、历史、社会、心理等问题的独立思考。不论是《景观》系列,《闪电系列》,《禽鸟系列》,抑或是近期的《考证系列》从内容上来看,作品是非现实的,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符号的组合,这一组合展现的是一种非现实的人文景观,而恰恰就是这一非现实的景观描述却更为恰当和直接地言说了来自现实的人类对于生活、历史和人文带来的压抑和思考。就此意义来说,这一非现实实际上有着更为真切的现实意义,它不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简单批判,而是在一种近似无意识的现象描绘中传达给人们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不安和压抑,以此来诉说社会、文化、传统、权力、所给人性带来的扭曲和变形,警示人类社会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和自由,关注人类的生存的权力。
在小震的非现实般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有着理性的思考,和人为的情景或梦境般的描绘,看似感性的组合实际上来自画家苦心经营的理性安排和组织,这一理性安排是为了展示作品的批判力量,但是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这一理性批判遭到了现实的重压,这一重压使得画家的作品将现实描绘的似梦似幻,但却又如此真实。在《静观》系列中,虽然画家以自我写照般的形象沉睡或悠然自得地处于梦境般的状态,但是来自下意识的形象叠加丝毫看不出静观中的沉静。人类被现实社会理性和旧有文化所伤害的心灵在梦中也无法修补,压抑和伤害无处躲藏。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震对作品的描述,是一种来自现实心灵的意向符号的暗喻。传统文化在当下世界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在文化处于断层和裂变的今天,它对于人性的深层约束和放弃在新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让人的心灵无处依归,看似平和的生活在人性的深处暗藏这潜在的危险,那是来自对文化本体的矛盾状态的心灵感知。小震的作品在一种无意和有意之间暗喻这心灵的现实。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层观察和体验,具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性,在当下油画艺术充满大脸形象以及搞怪的妖魔化中国倾向的庸俗画作泛滥的情状下,是令人钦敬的充满艺术责任感的艺术创作,在将理性复归感性而成就的非现实般的画面中,创造性的展示了来自画家深层心理的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传统的心理认知,以其对人性的真实获得了社会批判意义。
画家的《闪电系列》,是一批警世之作。这是一批相对试验的作品,没有了《静观》的静观,却充满了对社会的近似直接的警示和批判,关注的是当下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生存问题。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展现的主要是一种文化和权力的压抑---当下社会生存的一种异化的生存常态。
实际上,不论是画家的《驮碑系列》,《静观系列》、《闪电系列》还是《禽鸟系列》,虽然描述内容不同,但在艺术观念和艺术意义的表述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来自人性深处对于文化和生存压力的自我感受。其中暗含这对于超自然、超权力、超文化的敬畏和讽刺,以一种软批判显示着更强大的批判力量。的确,对超权力、自然、文化的内心敬畏和迷茫,使得画家的作品充满了矛盾,并于无意中展现的潜在的恐惧和不安,显示了对社会、法则、秩序、权力、文化的批判性控诉和警示。
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那些有形和无形的规则给予了我们生活,却同时时时刻刻地是人类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危机。人类的来自文化压抑的潜意识无法描绘,但是小震的作品以一种非现实的意境触及了现实的真实。
艺术最难言说的就是那种来自语言和内容双重作用下而显现的心灵感觉和观念意识。在小震的作品中,由物象符号的暗示和整体画境的演绎,我们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不安所控制,由此也可以感知到画家作品的内在力量。在一次和画家的网聊中,画家在谈自己的作品时,说到"我们现在的规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结果,我们的生存状况是自然的现实还是超自然、超权力的规则使然,我给自己的作品定的总的要求是一种批判:修正主义式的批判",我不知道他的"修正主义"到底有多大的内涵和外延,但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画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成功地表述了来自画家心灵深处的对于这个社会生活的"静观",以此试图批判和修正一种内在和外在的生存现实。
回顾上一个世纪,油画在西学东渐的大势中伴随着中国的政治风潮起伏迭变,作为一个舶来的画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和版画甚至于漫画一样,担负着教化大众、配合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社会功能。当然,在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迭变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和优秀的作品,许多作品至今都闪耀着灿灿的光辉。但是,应该看到,作为外来的艺术门类,油画自身艺术语言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种限制。这些限制,既有社会需要的制约,也有政治教化功能的调控,还包括作为一个外来画种,油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对西方深层文化的隔膜和对油画艺术语言深层体味的欠缺。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虽然仍对油画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已经远远弱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油画创作产生的冲击。从事油画的中国画家们开始探索油画的中国化问题,尽管油画作为西方艺术的一种已经被缤纷复杂的西方当代艺术所遮盖,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就连上一个世纪才探寻出自己的油画天地的美国也已经把油画看作传统的古老的艺术文明,但是中国的艺术家们,却一如既往地苦苦探索油画的中国化问题。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油画在全球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出现了一番新的艺术景观。努力探索油画中国化的油画家们,不再对致力于油画中国画孜孜以求,他们由对于语言的刻意研究和学习转向用适合自己的语言表现对当下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认识。不再关注油画语言的问题,解开了束缚在油画家们身上的的绳索,油画艺术在这一不经意的转身中摆脱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羁绊,将纯粹语言学意义上的油画中国化探索抛到了身后,中国油画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以迅猛的速度走进了一番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新天地。
不再谨谨于艺术语言的研究却开辟了中国油画新景观的画家大多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画家,他们在油画创作中更少包袱,对学习西方现代艺术,为形式而形式没有更多的兴趣,跳出了对于为形式而形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下的现代艺术范畴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人的深层精神问题,以充满社会批判性的艺术视角对当下诸如政治问题、贫穷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性问题进行了富有观念和意义层面的描述和反映,作品由此带有某些新现实的色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出生于山东的青年油画家邢小震就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一员猛将。他的富于表现力和批判精神的油画创作,已经为当代中国油画沫上了光彩鲜活的一笔。他以自己的艰苦努力走上了中国当代油画的艺术之路。
面对他的油画作品,我们感受来到的是他的作品的强烈的观念和意义诉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感到画家在追求画面意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弃对语言的探索和研究,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创作需要使用语言,尽力使语言和内容相契合,共同担负起了传达艺术作品的意义和观念的功能。就其语言来说,凝重肃穆,本身就表现着一种深沉和自醒的意味,而这一意味和其作品整体表达的观念和意义又是非常的契合和统一。
现代艺术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下的产物,是为形式而形式的语言艺术。艺术语言自身的形式意味是现代艺术的追求。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那里,在不离语言的研究下,主要是为了追求形式和内容共同表达的艺术观念和意义。当代艺术以明确的观念和意义为目的。在小震的作品中,他以自己的语言为媒介,以一种非现实梦境般的内容,表达了画家对于艺术、社会和人生内在体验,注重画面背后的人文意义和观念内涵的传达,是小震油画作品的主要目的。艺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和表露。
当然,任何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等的关注都会带有个人色彩。作品的艺术表现无法避免画家从展示来自个体的自我体认入手。有鉴于此,这就需要画家有着于人类生存的和未来的悲悯的人文情怀。在这一情怀感召下,以艺术的切入创造出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更加富有人文意义的艺术作品。
仔细审视小震最近一批作品,我们会深切的感受到画家以一种非现实的情景展现着画家对于人文、历史、社会、心理等问题的独立思考。不论是《景观》系列,《闪电系列》,《禽鸟系列》,抑或是近期的《考证系列》从内容上来看,作品是非现实的,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符号的组合,这一组合展现的是一种非现实的人文景观,而恰恰就是这一非现实的景观描述却更为恰当和直接地言说了来自现实的人类对于生活、历史和人文带来的压抑和思考。就此意义来说,这一非现实实际上有着更为真切的现实意义,它不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简单批判,而是在一种近似无意识的现象描绘中传达给人们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不安和压抑,以此来诉说社会、文化、传统、权力、所给人性带来的扭曲和变形,警示人类社会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和自由,关注人类的生存的权力。
在小震的非现实般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有着理性的思考,和人为的情景或梦境般的描绘,看似感性的组合实际上来自画家苦心经营的理性安排和组织,这一理性安排是为了展示作品的批判力量,但是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这一理性批判遭到了现实的重压,这一重压使得画家的作品将现实描绘的似梦似幻,但却又如此真实。在《静观》系列中,虽然画家以自我写照般的形象沉睡或悠然自得地处于梦境般的状态,但是来自下意识的形象叠加丝毫看不出静观中的沉静。人类被现实社会理性和旧有文化所伤害的心灵在梦中也无法修补,压抑和伤害无处躲藏。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震对作品的描述,是一种来自现实心灵的意向符号的暗喻。传统文化在当下世界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在文化处于断层和裂变的今天,它对于人性的深层约束和放弃在新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让人的心灵无处依归,看似平和的生活在人性的深处暗藏这潜在的危险,那是来自对文化本体的矛盾状态的心灵感知。小震的作品在一种无意和有意之间暗喻这心灵的现实。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层观察和体验,具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性,在当下油画艺术充满大脸形象以及搞怪的妖魔化中国倾向的庸俗画作泛滥的情状下,是令人钦敬的充满艺术责任感的艺术创作,在将理性复归感性而成就的非现实般的画面中,创造性的展示了来自画家深层心理的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传统的心理认知,以其对人性的真实获得了社会批判意义。
画家的《闪电系列》,是一批警世之作。这是一批相对试验的作品,没有了《静观》的静观,却充满了对社会的近似直接的警示和批判,关注的是当下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生存问题。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展现的主要是一种文化和权力的压抑---当下社会生存的一种异化的生存常态。
实际上,不论是画家的《驮碑系列》,《静观系列》、《闪电系列》还是《禽鸟系列》,虽然描述内容不同,但在艺术观念和艺术意义的表述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来自人性深处对于文化和生存压力的自我感受。其中暗含这对于超自然、超权力、超文化的敬畏和讽刺,以一种软批判显示着更强大的批判力量。的确,对超权力、自然、文化的内心敬畏和迷茫,使得画家的作品充满了矛盾,并于无意中展现的潜在的恐惧和不安,显示了对社会、法则、秩序、权力、文化的批判性控诉和警示。
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那些有形和无形的规则给予了我们生活,却同时时时刻刻地是人类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危机。人类的来自文化压抑的潜意识无法描绘,但是小震的作品以一种非现实的意境触及了现实的真实。
艺术最难言说的就是那种来自语言和内容双重作用下而显现的心灵感觉和观念意识。在小震的作品中,由物象符号的暗示和整体画境的演绎,我们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不安所控制,由此也可以感知到画家作品的内在力量。在一次和画家的网聊中,画家在谈自己的作品时,说到"我们现在的规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结果,我们的生存状况是自然的现实还是超自然、超权力的规则使然,我给自己的作品定的总的要求是一种批判:修正主义式的批判",我不知道他的"修正主义"到底有多大的内涵和外延,但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画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成功地表述了来自画家心灵深处的对于这个社会生活的"静观",以此试图批判和修正一种内在和外在的生存现实。
编辑:杨珊珊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