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征:艺术家们工作室的变革可能也是时代、艺术变革的前奏
0条评论
2015-10-12 15:46:14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工作室应是艺术家精神家园的一种,每一个艺术家都把工作室当成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来成就。在每一处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工作室里面,都有一位正在休闲 、读书、会友、思考、创作的艺术家,彭长征就是其中独特的一位,我们在他成都《带枪钟馗》《雄起关公》《芙蓉忆》多个系列作品包围的雄起工作室里 ,饶有兴趣的谈起了艺术家工作室这个话题。

记者:从宋徽宗的睿思殿到当今黄永玉的万荷堂,从毕加索在蒙马特高地的“Bateau-Lavoir”到沃霍尔在苏荷的“Factory” 每一个艺术流派都有独具特色的工作室,历史上每一次艺术家的工作室风格发生演变,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运动。
彭长征:对,比如丰子恺的“缘缘堂” 对中国漫画艺术发展的意义。
彭长征:对,比如丰子恺的“缘缘堂” 对中国漫画艺术发展的意义。

现代著名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教育家丰子恺的“缘缘堂”不仅是他的现实家园,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不仅创作了一批漫画杰作,还将自己的文章一再以缘缘堂的名义结集出版,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和《缘缘堂续笔》。
记者:美术界艺术家工作室越来越多,有的则体量庞大,有的雇佣了不少工人、学徒;另一种工作室指的不是实体建筑,而是挂以某某画家之名的教学班,常以工作室师生联展、工作室招生广告等形式为人所关注。
彭长征:这种形式的工作室不在我们今天的话题范围之内。
记者:追根溯源一下,古代的中国画家有没有工作室这一说呢?
彭长征:就说唐代的画家吧,与现在一样两极分化,宫廷画家与底层的民间画师虽然都画宫廷壁画、城市建设、皇族肖像、寺庙宗教画等等。但宫廷画家是从九品的“内教博士”,从哪时起中国画家待遇就有“体制内”“体制外”的差别了,当时著名画家韩滉、张萱、顾闳中等人,都是“体制内”内的宫廷画家。还有第一个画钟馗的“画圣”吴道子因技艺出色,教授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他后来晋升为从五品的“宁王友”,另一位画家程修甚至官至二品。
记者:不管“体制内”“体制外”,中国传统画家就是在文房书斋的长案前,画尽天下山水。
彭长征:是的,中国古代画家不太考虑光线问题,因为他们要画的是心中的山水。而不是写实的景色,笔下的山水与真实的山水景物有距离,所以他们的工作室多在室内。
记者:古代的官办画院为画家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工作室呢?
彭长征: 中国在五代十国时就有了官办的翰林书图画院就是宫廷画院,宋徽宗也设立了画学,就是国立艺术学院,还有翰林书画院。他还把绘画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使“体制外”画家有机会捧上“体制内”饭碗,要想在宫里有一个工作室,必须经过“画学”的考试,考试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踏花归去马蹄香”就是一例。
记者:美术界艺术家工作室越来越多,有的则体量庞大,有的雇佣了不少工人、学徒;另一种工作室指的不是实体建筑,而是挂以某某画家之名的教学班,常以工作室师生联展、工作室招生广告等形式为人所关注。
彭长征:这种形式的工作室不在我们今天的话题范围之内。
记者:追根溯源一下,古代的中国画家有没有工作室这一说呢?
彭长征:就说唐代的画家吧,与现在一样两极分化,宫廷画家与底层的民间画师虽然都画宫廷壁画、城市建设、皇族肖像、寺庙宗教画等等。但宫廷画家是从九品的“内教博士”,从哪时起中国画家待遇就有“体制内”“体制外”的差别了,当时著名画家韩滉、张萱、顾闳中等人,都是“体制内”内的宫廷画家。还有第一个画钟馗的“画圣”吴道子因技艺出色,教授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他后来晋升为从五品的“宁王友”,另一位画家程修甚至官至二品。
记者:不管“体制内”“体制外”,中国传统画家就是在文房书斋的长案前,画尽天下山水。
彭长征:是的,中国古代画家不太考虑光线问题,因为他们要画的是心中的山水。而不是写实的景色,笔下的山水与真实的山水景物有距离,所以他们的工作室多在室内。
记者:古代的官办画院为画家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工作室呢?
彭长征: 中国在五代十国时就有了官办的翰林书图画院就是宫廷画院,宋徽宗也设立了画学,就是国立艺术学院,还有翰林书画院。他还把绘画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使“体制外”画家有机会捧上“体制内”饭碗,要想在宫里有一个工作室,必须经过“画学”的考试,考试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踏花归去马蹄香”就是一例。

现代中国画大师、文学家黄永玉的万荷堂是他的又一个大手笔,它即是一个私人的艺术工作室,又是一个现代概念的建筑物,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既有中国皇家园林的设计元素,又采用现代空间构成,各种元素和谐统一在一起。
记者:民间画家的工作室与宫廷画院的区别又在哪呢?
彭长征:不求形似的文人画起于北宋,兴于元代。苏东坡说:“善画而不求售,画以适吾意而已。”他把绘画看成是戏墨自娱的“业余之作”直抒胸意。文人画家的工作室自然与民间画坊、宫廷画院风格迥异。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画商的书斋应该是文人画家理想中的工作室。工作室门口瘦石嶙峋以示人格清高;室内古物陈列以示画风古朴;外面园林环抱以示天人合一。我在宁波工作生活哪几年,常到天一阁去,在那里多少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别外,当时的文人画家事多,书斋有所谓的“文房十三事”:随意散帙、焚香、品茗、鸣琴、挥尘、习静、临摹法书、观图画、弄笔墨、观池中鱼戏或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
记者:看来文人画家的戏弄笔墨只不过是文房十三事的一种。
彭长征:清代之前的文人画家并不会把绘画当作生活的重心,功名利禄、忠臣孝子才是生活的主题曲。清代之后,享乐主义兴起,文人气节衰败,卖画不再是有辱斯文的事,郑板桥等人在工作室挂出“润格”算是 首开先河。当绘画与卖画成为文人画家工作室的“干货”时,意味着清高孤傲的文人画已经市井化。再有,西方有教堂,中国有寺庙,教堂和寺庙也是当时中西方画家的“工作室”。宋元明清的寺庙不仅是善男信女参拜之地,也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本地的名士乡绅、丁忧或致仕的官员,还有赶考过路的举子都是寺庙的常客,文人士大夫在寺庙中雅集、鉴古、书画交流,许多书画作品都在寺庙内完成。佛教的出世之道,寺庙的入世之法,都在画家们画作中得到体现。
记者:宋、元、明的文人画家他们把绘画视作借物言志、抒发内心的一种方式的。
彭长征:是这样,文人画家的工作室就是独立的个人世界,他们从心里瞧不起把工作室安放在“体制内”的宫廷画家,也瞧不起栖身于富豪巨贾之家的职业画家,这样较好的保存了中国文人画的高风亮节。
记者:这与西方的艺术观点有一致的地方。
记者:民间画家的工作室与宫廷画院的区别又在哪呢?
彭长征:不求形似的文人画起于北宋,兴于元代。苏东坡说:“善画而不求售,画以适吾意而已。”他把绘画看成是戏墨自娱的“业余之作”直抒胸意。文人画家的工作室自然与民间画坊、宫廷画院风格迥异。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画商的书斋应该是文人画家理想中的工作室。工作室门口瘦石嶙峋以示人格清高;室内古物陈列以示画风古朴;外面园林环抱以示天人合一。我在宁波工作生活哪几年,常到天一阁去,在那里多少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别外,当时的文人画家事多,书斋有所谓的“文房十三事”:随意散帙、焚香、品茗、鸣琴、挥尘、习静、临摹法书、观图画、弄笔墨、观池中鱼戏或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
记者:看来文人画家的戏弄笔墨只不过是文房十三事的一种。
彭长征:清代之前的文人画家并不会把绘画当作生活的重心,功名利禄、忠臣孝子才是生活的主题曲。清代之后,享乐主义兴起,文人气节衰败,卖画不再是有辱斯文的事,郑板桥等人在工作室挂出“润格”算是 首开先河。当绘画与卖画成为文人画家工作室的“干货”时,意味着清高孤傲的文人画已经市井化。再有,西方有教堂,中国有寺庙,教堂和寺庙也是当时中西方画家的“工作室”。宋元明清的寺庙不仅是善男信女参拜之地,也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本地的名士乡绅、丁忧或致仕的官员,还有赶考过路的举子都是寺庙的常客,文人士大夫在寺庙中雅集、鉴古、书画交流,许多书画作品都在寺庙内完成。佛教的出世之道,寺庙的入世之法,都在画家们画作中得到体现。
记者:宋、元、明的文人画家他们把绘画视作借物言志、抒发内心的一种方式的。
彭长征:是这样,文人画家的工作室就是独立的个人世界,他们从心里瞧不起把工作室安放在“体制内”的宫廷画家,也瞧不起栖身于富豪巨贾之家的职业画家,这样较好的保存了中国文人画的高风亮节。
记者:这与西方的艺术观点有一致的地方。

巴勃罗·毕加索工作室-戛纳,法国
彭长征:西方艺术家们普遍认为,绘画是一种自我发现的状态,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在画他自己。在中国传统文人画家看来,“体制内”的画家无法保持自我,无法坚持自已的个性和独立的艺术主张。比如,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就对当时寄生在官员家中的仇英很不屑,《明史》记录了明四家的其它三人,唯独没有仇英。无论宫廷画院、还是文人画家,书斋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家的桃花源,这里有躲避与偏安,外面的兵荒马乱,红尘浊世、我不想管,只沉迷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用诗书画营造一个世外桃源。
记者:西方艺术家们的工作室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彭长征:中国的传统艺术家工作室,就像成都这个地名一样一直没有变化,传统画家总是忘不了宋元之风。西方的艺术家工作室与中国画家的工作室不太一样,西方艺术家的工作室就像西方的艺术理论一样变化多端。
记者: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彭长征:以我有限的了解,西方的艺术家们好像热衷于搞艺术的乌托邦,总要打破旧世界的秩序,要去抗争、创新、构建一个新世界。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造就了两部艺术史,也造就了西方艺术家们不同与东方形态的工作室。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牌艺术家的人生第一个工作室都是作坊的集体工作间。后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众艺术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创作是与诗歌、科学一样高贵的“艺术”,而不是与木匠、石工相类的“技术”,后来纷纷设立单独的工作室,清静的环境利于思考,与利来利往的作坊区分开来。达·芬奇说自己必须连续几小时地静坐,思考《最后的晚餐》的构图。米开朗基罗也跟教皇解释他需要时间思考罗马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不再接待来访者。当时有名气的艺术家开始建立自己的“画院”,实际上就是个人的工作室。

罗伊·李奇登斯坦工作室-南汉普顿,纽约
记者:作坊讲究的是分工合作,而个人画室讲究的是独处与思考,这应是有利于艺术创作的成长和进步。
彭长征:比如毕加索等人的工作室“洗衣船”,今天已经是巴黎名胜了,它可以代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家潦倒的生活。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这些房子原本是一个钢琴生产车间,屋内怪味里还夹杂着浓烈的香水味,那是毕加索送给女友费尔南多的香水。到了50、60年代,纽约的格林尼治村聚集了一大批“非主流”的艺术家,格林尼治村成为6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与先锋主义的发源地。这时工作室的特点是乱、小、闹。随着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兴起,绘画需要“征服墙壁”,艺术家们陆续搬到房间大、租金低廉苏荷工厂,宽敞的空间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的入驻。安迪·沃霍尔等著名艺术家都是那里的第一代居民。沃霍尔工作室起名叫做“工厂”。 “工厂”里的模特、电影还有大麻,种种“无厘头”成功地灭了以往艺术的神圣、庄严、优雅。沃霍尔的“工厂”影响了许多后世的艺术家,比如村上隆等人。



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艺术家工作室
记者:这也会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吧?
彭长征:可不可以这样说,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室,从早期的圆明园村的波希米亚风,到厂房式的高大空间,再到现在大批助手协作的工厂化,还是依着西方的艺术家工作室样子来的,就像有的当代艺术理论似乎是西方的翻版一样。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生活形态不断变化,但中国画家的工作室变化不大,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好像变化也不大。我到访过一些像模像样的中国国画家的工作室,还是沿着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家的书斋的风格在走。
记者:也许我们不必观察或预言下一次艺术的变革何时来临,只需观注艺术家的工作室何时开始颠覆过去方式。
彭长征:对。一位古典西方艺术家说过“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应该是占地空间小的,因为小空间才会让精神集中,而大场地则会让人分神。”我们中国当今艺术家上千平方米的工作室已司空见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对齐白石、丰子恺等这样的大师能在一张普通的长桌上画出哪样多的艺术杰作表示敬仰,也多感慨。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家们工作室的变革可能也是艺术变革的前奏。一叶知秋,滴水沧海,中外艺术家的工作室就是一部微型的中外艺术史。
“雄起”两个字,就吸引住了来客们仰视的目光——记者探访雄起艺术工作室

人物
彭长征,中国著名创意人物水墨画家、畅销书作家、四川漫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
工作室概况
地址: 成都光华大道鹏程路彩叠园
面积:200余平方米
彭长征,中国著名创意人物水墨画家、畅销书作家、四川漫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
工作室概况
地址: 成都光华大道鹏程路彩叠园
面积:200余平方米

素描
艺术家彭长征经历丰富,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据了解,彭长征的第1个工作室,应是他当年作为首批驻港部队军官,在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海军俱乐部里他的办公室兼画室,在哪里他创作出版了3部专著、是《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战士报》《南方周末》等众多报刊专栏漫画家。第2个工作室,是他在浙江宁波高新区的家中,在这里它创作出版了2部专著,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第3个工作室就是他2012年回蓉后,住在成都温江与他家相邻的雄起工作室。
艺术家彭长征经历丰富,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据了解,彭长征的第1个工作室,应是他当年作为首批驻港部队军官,在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海军俱乐部里他的办公室兼画室,在哪里他创作出版了3部专著、是《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战士报》《南方周末》等众多报刊专栏漫画家。第2个工作室,是他在浙江宁波高新区的家中,在这里它创作出版了2部专著,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第3个工作室就是他2012年回蓉后,住在成都温江与他家相邻的雄起工作室。




工作室建立2年多时间里就声名鹊起,已接待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慕名而来的不少艺术家代表团、摄制组、作家、学者、记者、藏家和粉丝的参访,就像他刚才在访谈中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画家”。彭长征在这里完成了《带枪钟馗》《雄起关公》《芙蓉忆》系列新作品的创作,创作完成、出版了《中国画坛-彭长征专辑》《彭长征漫画四川方言》专著等。


雄起工作室外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江安河就在附近环绕而过。一楼的一个车位和花园被改成一个大露台,坐在露台上享受着阳光白云,可以一边喝茶一边与彭长征聊起他的艺术人生。还没进门,他手书的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铮亮耀眼,总能吸引来客仰视的目光,有的来客还会高声念出来:雄起!一进门,就是一个大的会客室,屋内摆着中式茶几、沙发,画架等。工作室看起来明快、整洁。墙上挂的全是他近期创作的《带枪钟馗》和《雄起关公》《芙蓉忆》系列新作品。


再往上走一层,才是彭长征创作时的画室和3间配套用的房间,整个画室的光线很好。画室的墙上,甚至是窗前,同样放满了彭长征的作品以及众多国内外文化名家给他的题字、赠与他的作品和一些小饰品。一百多张不同时期的相片、记录了彭长征在大学、军队、政府机关、画院等各个时期的工作照及精彩瞬间,其中他在海军做记者时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摄影及合影的照片更显难得、珍贵;艺术大师侯宝林、谢添、丁聪、方成等在央视为其颁奖的照片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这里也见到了传说中的“枪馗版文房四宝”--- 机枪军徽做笔架,馗酒为水智为墨,钢盔砚台正本色,浪漫穿越出杰作。香港名嘴杨锦麟主持的大型新媒体纪录片《穿越:成都气质》彭长征专集中,他在工作室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因为我是当兵的出身,我就用枪的模型做笔架,因为这个部分可以传达出西方一个美学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对于美的追求,好比决斗,不能掉以轻心。我本身也在画带枪的钟馗,看着这些枪的时候会更有感觉,可能在下笔的时候,更接近带枪钟馗的那种气质。


在我们要离开雄起工作室的时候,彭长征介绍说,工作室旁边的一大片区域,是即将建设完成的中国西部文化城,明后年将有众多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入住。“文化人的城”建成后的景象让人期待,他希望这是一个传统与时代,文化与艺术的雄起时代的到来!


编辑:石皓琳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