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评人:“公司”艺术项目2.0开张 请对艺术作品畅所欲言
0条评论 2015-10-16 22:50:17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璞

    2015年10月16日晚7点半,由像素空间、1314杂志联合主办,成都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协办,盛邦担任策展人,黄佼统筹的“公司”艺术项目2.0:被接受权在像素空间正式“开张”,展示了艺术家马锟、田新亮、向征的互动作品。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网友就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各自的解读,“公司”接收评论并打印出来,盖上公章,贴于展厅墙壁进行展示,并将带有评论的文字与作品一同设计成印刷品,摆放在桌面上供观众翻阅,以及观众接受采访的视频录像。

    据了解,COMPANY——“公司”是一个“公众互动型”艺术小组,由艺术家马锟和艺术家向征发起。COMPANY是一个开放的艺术小组,成员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不同的艺术项目,不同的艺术家可以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共同创作。COMPANY的项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是画一幅画,做一个雕塑,或者搞一次行为艺术。COMPANY模拟了现实社会的经济单位——公司的结构。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公司为与其发生经济关系的消费者,提供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以赚取利润。而作为艺术小组的COMPANY,也为参与其艺术项目的公众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但并不以获利作为目的,而是把整个服务行为作为艺术项目的成果。通过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为,使艺术能够介入社会,介入公众的生活。

    “公司”艺术项目与观众的首次见面是在今年的7月份,由A4当代艺术中心主办,艺术家马锟、向征、和香侬(Shannon Finnegan)参与,蔡丽媛策划的“七日工作坊”中。首次主题围绕以“令你产生负面情绪的文字”展开,分为7月11日在一环路东五段阳光新业广场开展的外场部分,7月8日至18日的网络参与部分,以及7月25日的A4当代艺术中心现场部分。参与流程大致为将自己那些不开心的经历记录在白纸上,完成一份简单的调查表并将材料提交给“公司”,之后可以获取“公司”为每个人量身打造的作品。

    展览现场,蔡丽媛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谈到,“公司”艺术项目作为A4“七日工作坊”项目的一部分。不同于注重现场展示与持续研究的学术展览项目,该项目更看重在学术惯性思路的梳理与策划之外,寻找到更为多元与活力的艺术发生现场。基于三位艺术家共同的兴趣与方向,在展览之前,曾举办过主题为“文字游戏”的艺术沙龙,对艺术家各自艺术方法与作品进行观看与总结,梳理了艺术家目前阶段的工作成果,并为其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带来可能性。办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司”,艺术家旨在通过它的限定以特殊的方式开始工作,从而寻找到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法与内涵上的各种可能;而对于参与者来说,经过书写、转化、获得这一系列“服务”行为的过程本身或许已转变为一场“心灵净化”的仪式,让他们在生活之余轻松一下。

    在策展人盛邦看来,此次的公司2.0项目则是与解读有关,即专业的艺术解读之外公众会怎么阅读抽象的、表意晦涩的作品。经过艺术家几次讨论,关注点又有所延伸,即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应该可以享有和专业解读一样的传播机会、一样的被接受的权。所以,如果说公司1.0所描摹的公司以负面情绪转换成艺术作品作为它的服务,那么公司2.0所描摹的那个公司,就是以向参与者提供艺术作品阐释的被接受权作为它的服务。为了完成2.0项目的服务,艺术家们进行了另外一次描摹,描摹了一套的媒体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微博号、一本杂志、一个视频频道,用来传播参与者所提供的作品阐释。所以,公司2.0项目的描摹,实际是双重的。包括今天这个展览,其实也传播的一个部分,参与者对作品的阐释也在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传播,被公众接受到。

    绘画作品对对象的描摹是在画布上进行的,而公司艺术项目对对象——现实公司的描摹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只不过绘画作品诉诸于视觉,而公司项目诉诸于社会体验。本次展览从10月17日起将持续至10月22日,想感受“公司”艺术项目的观众可前往像素空间参与互动体验。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