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顾名思义是通过单一釉色表现造型与颜色完美结合的瓷器表现形式。自宋代以来,中国瓷器中颜色釉便占据了最高端审美的地位。从宋徽宗推崇的天青色汝窑瓷器到唐英在《陶成记事碑》中所记载的57种单色釉瓷器,千年以来这些高贵典雅的颜色釉瓷器给我们的民族无尽的艺术滋养与熏陶。现选取中国嘉德2015秋拍中的几件典型性官窑单色釉瓷器做以简单介绍。
清乾隆 茶叶末釉贯耳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本朝 高 30 cm RMB: 2,000,000-3,000,000
瓶为方器,直口,长颈,鼓腹,腹心突起杏圆,两侧设贯耳,通体施茶叶末纯色釉。器身光素无雕饰,色泽苍雅静穆,富有天然韵致,尤显风韵隽永。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观之古意盎然。底款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笔力遒劲。
此式茶叶末釉于雍正之后的清宫档案中称为“厂官釉”,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中“鳝鱼黄”无疑即是茶叶末釉的前身,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关于茶叶末釉记载为“一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也沿袭了这一说法,并应用于清宫档案。
“厂官釉”当时便视若“秘釉”,御窑厂专烧仅供皇室使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釉瓷器烧造的情况,清代寂园叟《陶雅》中亦赞:“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
清乾隆 窑变釉贯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本朝 高 29.5 cm RMB: 1,000,000-1,500,000
贯耳瓶器形源自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开始出现瓷器品种。清代乾隆时期,高宗皇帝好古成癖,贯耳瓶因其端庄古朴的造型而得到乾隆帝的喜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因此烧造了大量釉色相异、器形有别的贯耳瓶供乾隆帝赏玩。
本瓶即为乾隆朝贯耳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口部略外撇,呈海棠形,颈部两侧饰贯耳,腹部下垂,两面分饰桃形凸起,下承圈足,整器造型端庄挺拔、古朴大气。瓶通体施窑变釉,釉面遍布开片,釉汁肥厚斑斓,红蓝两色,交织相融,灿若晚霞。瓶底心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窑变釉是一种以铜红釉为主,并添加多种金属元素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为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的一个创新品种。自乾隆至清代晚期均有烧造,其中以乾隆器质量最为优秀,贵为同类作品之冠,本品为乾隆朝窑变釉贯耳瓶之典型器。
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本朝 高 29.5 cm RMB: 2,500,000-3,500,000
清代前期,工艺品创作继承晚明复古精神,摹古、习古之风盛行,此件汉壶尊之造型即自上古青铜壶化裁而来,宋代官窑、龙泉窑亦有此类造型之直口尊。其形直口鼓腹,颈部贴塑双管耳,平添新意,正是“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摹古思想体现。
通体施仿官釉,釉层平滑滋润,器身光素不事雕饰,色泽青灰,苍雅静穆,光泽厚润柔和,并且由于釉水流淌,双耳及口沿出釉层较薄,露出褐色胎体,极富天然韵致,釉层布满稀疏开片,尤显温婉尔雅、风韵隽永。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以摹铁足效果,观之古意盎然,犹可辨赵宋遗韵。
本作底款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笔力遒劲,为典型乾隆早期风格,正是此时典型之作。
清乾隆 炉钧釉灯笼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高 24 cm RMB: 1,000,000-1,500,000
炉钧釉灯笼瓶是清代官窑之经典品种。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朝,以炉内低温仿钧釉而得名,是清代单色釉中饶具特色的高贵品种。灯笼瓶为炉钧釉器物的特有造型之一,流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其中尤以乾隆作品水平为高。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上海文物商店、瑞士玫茵堂等着名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均有与本品类似的乾隆朝炉钧釉灯笼瓶珍藏,足见其备受青睐。
本瓶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造型稳重敦实,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瓶上加瓶,寓意“平上生平”,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足内釉底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乃先钤章后上釉而成。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实为一件时代特征鲜明的乾隆朝炉钧釉器代表作。
清乾隆 白釉锦背纹花盆 宽 27.5 cm RMB: 250,000-350,000
盆椭圆四瓣葵花形,小折沿侈口,深臂平底。底外缘多出一圈窄边,四只云头型足。周壁胎体厚实,通体满施白釉,釉质均匀而宝光外露,甚是美丽。底部有15处暗支钉痕均匀分布在各处。
最是特别之处当属此花盆纹饰。花盆外壁主题为仿青铜器垒纹式样,两边各有卷香草纹,盆上沿一圈回纹。仿青铜器纹饰在乾隆一朝甚为流行,大多是为皇家御窑级别瓷器所特别烧制。同样的纹饰可见故宫所藏月白釉仿青铜造型簋与硎等高级别器型。应是皇家礼器所用。
乾隆爱花,尤其喜欢将大自然美景移于居室,丰富生活趣味。其材质与形制十分丰富。其时文化界对于养花的各种着作也相继而生。《瓶花谱》有记载:“春动用铜,夏秋用瓷,因乎时也。堂厂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以上记载可见,瓷质的花器在当时是比金银器更高档次的装饰艺术品。更可见乾隆皇帝对一件花盆配以木座,并且在底部刻字者,足见其爱之如命。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