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有《禹贡》一节,全篇千言,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着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
大禹建夏,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是为礼器艺术之起源。《左传》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顺应天命,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从此,九州安定,天下四方的良工巧匠竞艺于中原宫廷。而“朝贡”之礼也自此在中国文化中扎了根,自“三代”延续至三千年之后的清代王朝。本场拍卖荟萃拍品十余件,从商周铜器、宋瓷名品、和阗美玉、江南缂丝乃至18世纪英国为乾隆宫廷特制之自鸣钟,铺陈出三千年间“八方向化,九土来王”的灿烂图景。
十八世纪(英国 乔治三世时期)
铜镀金太平有象水法转花音乐自鸣钟(为乾隆宫廷特制)
长 50cm、宽 29.5cm、高 102cm
RMB 22,000,000-32,000,000
来源:
1.波斯王国 恺加王朝 纳赛尔丁·沙阿·卡扎尔国王(Naser al-Din Shah)(1831-1896)1890年代购藏于伦敦,并于波斯皇室内递藏
2.伊朗王国 巴列维王朝(1925-1979)继承,于1925年拍卖
3.英国重要私人珍藏
4.伦敦邦瀚斯2002年5月28日 编号199
5.伦敦苏富比2012年7月4日 “珍宝?王子的品味”专场 编号21
出版:
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18世纪与中国的钟表外销贸易》,《古董钟表》2008年3月刊,629至658页,图片21号。
此铜镀金太平有象水法转花音乐自鸣钟尺寸巨大,造型精美,结构复杂,构思巧妙,以五盘发条为动力源组成各自机械传动部分,完成走时、打点、打乐和大象表演等各种动作。钟体共五层,由下至上,底层为乐箱,四角以四个中国大力士为足,乐箱八面嵌铜镀金山水景物,正反面和两侧共有四组水法;第二层为计时部分,外罩铜镀金山石座,山石正面嵌三针白珐琅表盘,背面嵌白珐琅转换乐曲盘,有六首乐曲供选择,分别为加沃特两首(GAVOT),小步舞曲(MINUET),吉格(JIGG),舞曲(DANCE),无词歌(SONG);三层为铜镀金大象立于山石平台上,大象的活动装置藏于象腹内;象背驮六角亭一座为第四层,亭内坐希腊擎天神阿特拉斯,手擎可旋转的黄道十二宫经纬仪,亭上为双层可旋转的料石花;顶层为一朵可旋转的铜镀金菠萝花。座钟内插有一张旧卡片记录了20世纪初波斯-恺加王朝皇室(Qajar)钟表匠对其数次修复的情况。史料记载此座钟应为波斯国王纳赛尔丁?沙阿?卡扎尔(Naseral-DinShahQajar)(1831-1896)在1890年于伦敦购藏,后于波斯皇室内递藏。此座钟由英国制表匠皮特-拖克勒(PeterTorckler)大约于1780年前后为乾隆宫廷特别订制。
此座钟造型精美,结构复杂,构思巧妙,以五盘发条为动力源组成多个自动机械传动机构,完成计时、打点、打乐和大象表演等各种动作。象腹内藏一套机芯配独立开关,山石和乐箱内共藏四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机芯,开关位于乐箱底部。当上下两个开关同时开动,乐声响起,乐箱四面水法旋转,宛如瀑布奔流,象眼转动,象尾摇摆,象鼻亦合着节奏在缓缓的卷起与落下的同时亦规律的往复运动,象背上的六角亭内,坐着希腊擎天神阿特拉斯,手擎随着乐声一同旋转的黄道十二宫经纬仪,亭上双层料石花亦如风车般旋转,顶部菠萝花同时转动,整体气质典雅华贵,绚丽夺目。此座钟装饰上中西合璧,为中国宫廷设计制作,在清代造价亦非常昂贵,被当作贡品从达官显贵手中一级一级传递到宫廷内部,同类座钟可见于北京故宫,欧洲人常称此类工艺精湛、装饰精美之奇巧座钟为“乾隆钟”。
而与其他同时代之奇巧座钟相比,此种的表演层次与结构则更为复杂新颖——时钟整点:打点、打乐、四面水法启动;时钟运转至三、六、九、十二时:大象与其他机械装置一起运动,也就是说,每隔三小时,所有主要的制动装置均启动一轮,并且,大象不仅象眼转动、象耳前后扇动、象尾左右摆动,象鼻,在单方向匀速转动的同时亦左右往复摇摆,栩栩如生。目前存世的大象文物钟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象鼻沿着固定的顺时针方向运行,每旋转六十度完成一次卷起与落下,六组舒卷动作之后完成一周的运行;而另一种则是在象鼻保持固定弯度的情况下,机械开始运动象鼻则沿着顺时针方向均速转动,并无其他伸卷动作。这两种传动原理都只是在象鼻两种方向的运动中进行了选择,而只有此座钟象腹内的机械传动机构才真正实现了将两种方向的运动叠加,既有象鼻旋转与升降的功能,亦同时实现了对往复运动的控制,这种新颖的大象表演形式无论在当时亦或现在皆极为独特,以目前所见存世极少。现在故宫所藏太平有象座钟皆无法达到此种机械运动程度,其中一座与之极为相似的铜镀金象驮琵琶摆钟象鼻亦只能进行单向转动,可见其技艺之新颖。在此基础之上,在山石与乐箱的空间内,另外的四套机芯,分别完成对走时、打点、打乐和四面水法旋转的控制。结构设计精妙简约,使得此钟能够实现从上到下,每一层都有精彩的演示功能,每每启动,皆为观者给下难以忘怀之印象。
纳赛尔丁?沙阿?卡扎尔是首位造访西欧的当代波斯君主,并分别在1873、1878及1889年三次到访,1889年为其最后一次访问欧洲,据报道为当时欧洲之科技制造大为震惊。此次访问不仅使得西方影响进入波斯世界,也对国王本人的私人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卡扎尔国王在1889年7月13日拜访了费迪男·德·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FerdinanddeRothschild)的沃德森庄园(WaddesdonManor),遇见了与此种类似的钟表,并深深为之着迷,如此之姻缘才使得国王在1890年返回波斯之前特意于伦敦购得此钟,并一直珍藏于宫中。1921年波斯王国恺加王朝灭亡,1925年伊朗王国巴列维王朝建立,并继受而获得此钟,并于同年拍卖,被一位重要英国私人收藏家珍藏。2002年再次现身伦敦邦瀚斯拍卖,并于2012年作为代表皇室品味的重要欧洲装饰艺术现身伦敦苏富比拍卖,每次出现无论中西均代表着计时装置的最尊贵的审美品位与传承历史。
明清两朝恰逢世界历史在经过大航海时代而走入工业时代的重要时期,而在这长达六个世纪的漫长时期中,东西交流中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都是由钟表所象征,或者说,是由钟表所象征的西洋奇技所衔接。自1600年利玛窦献自鸣钟予万历皇帝,至1793年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1737-1806)使团向乾隆敬献一台代表了英国国家现代化程度,经英王慎重考虑而选定的天文地理音乐钟,历经两百余年,钟表已经深入中国宫廷,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也成为西方打开东方这座紧锁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太平有象”这一为东方人所喜爱的纹饰,不仅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亦将“国有象则天下太平,家有象则吉祥平安”美好愿景孕育在装饰纹样之中,成为明清时期各类珍玩所常采用的主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国来朝图》即描绘各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盛大场面,以大象为首,整个朝贡场面宏伟壮观。与此同时,由于乾隆对于精奇新颖的英国座钟的喜爱,中国成为英国出口钟表的重要国家,现在故宫所藏的许多极为精彩的钟表均为此时期向英国购买或订制的,是件座钟特选择“太平有象”这一纹饰,又因其装饰精美与繁复新颖工艺来看,或为乾隆宫廷所特制的座钟之一。
商 康丁方彝
高13.14厘米、口横14厘米、口纵12厘米
RMB 3,600,000-5,600,000
来源:
1.叶志诜(1779﹣1863)旧藏;
2.潘祖荫(1830﹣1890)旧藏
著录:
1.吴式芬,《攗古录金文》,卷一之二,第五十七页,1850年;
2.吴式芬,《攗古录》,卷一,第三十五页;
3.朱善旗,《敬吾心室彝器款识》,卷下,第三十八页,1854年;
4.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八,第八页,1896年;
5.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七,第二十三页,1899年;
6.盛昱,《欎华阁金文》,己14;
7.罗振玉,《殷文存》,卷一,第十六页,1917年;
8.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卷七,第二十页,1935年;
9.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六,第二十二页,1936年;
10.林巳奈夫,《三代吉金文存器影参照目录》,二百六十四页,1967年;
11.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第一百零九至一百一十页,1981年;
12.严一萍,《金文总集》,编号2008,1983年;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编号10537,1984年;
14.旭升:《金文总集》与《殷周金文集成》铭文器号对照表,第五十二页,2000年;
15.王心怡,《商周图形文字编》,第四百四十六页,2007年;
16.刘雨等编,《商周金文总著录表》,编号,2008年;
17.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编号04005,2012年
拓片:
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2. 叶志诜(1779﹣1863)旧藏;
3.徐传经(道光-咸丰)旧藏;
4.刘体智(1879-1962)旧藏;
八世纪 银鎏金錾刻花卉纹奓斗
“思玉”款
D15cm 重311g
RMB 1,500,000-2,500,000
备注:
1.Karl Campe旧藏;
2.伦敦苏富比,2008.05.14,Lot73;
著录:
1.Bo Gyllensvard, 'T'ang Gold and Silver', Bullt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29, 1957, figs.27a, 97r;
2.Chinese Gold and Silver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The Museum of Art and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in Ulricehamn, Ulricehamn, 1999, pl.116
展览出版:Chinese Gold and Siver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54-55, cat. no.114
此奓斗为银质,鎏金錾刻花纹,其口沿外侈,呈四瓣花形,自口向下收敛,如漏斗之状,短束颈,溜肩,扁圆腹,底承矮足。器身腹部两面鎏金錾刻折枝花卉纹,茎叶分明,线条流畅婉转。器底一隅划刻“思玉”款,与此相似者,可见伦敦苏富比在2008年春拍“中国早期金银器”专场中的“唐五曲折枝簇花纹鎏金大银碗”(Lot74,成交价:GBP446,100),此碗亦作花瓣口,鎏金装饰花纹,器底划刻“仁马”款。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本件奓斗线条流畅,器壁轻薄,其使用锤揲之法,颇具美感。锤揲之法利用金银较为柔软的特性,在敲打之中更好地将之延展,使器物成型,为外来工艺中对中国金银器影响最大者。虽然考古数据显示,我国在东周时期的金银加工技术中就已出现了捶揲技术,但此种技术一直未见广泛用于器皿成型制作。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展开,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工匠纷纷来华,他们在带来大量国外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金银器制造在内的不少工艺技术。
11世纪 定窑白釉十二瓣形洗
D17.8cm
RMB 4,000,000-6,000,000
备注:
1.1925年日本藏家藤井善助旧藏
2.日本藏家旧藏
本品堪称定官窑白釉花形器中弥足珍贵的精品,该盘通体呈十二瓣菊花式,敞口、浅弧壁、平底。内外施透明釉,口沿瓣尖处无釉,说明当时采用“覆烧”法烧造而成。盘的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质温润莹白如雪,宛如一朵盛开的洁白菊花,充分体现出当时制瓷工匠善于从大自然物质形态中寻找灵感、象形取义创造崭新瓷器的能力,也将宋室清谈高雅的审美趣味一览无遗。盘从器型、釉色、工艺等方面,都具备官定窑品格,具有宫廷式样,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釉菊瓣口盘如出一辙,制式相同,同样具有皇家宫廷色彩,都属皇家画样订制产品,为宋代官府所督造。
元 官窑六出葵口盘
D20.7cm
估价待询
备注:
1.美国重要私人收藏
2.美国纽约L.Stein旧藏
此官窑葵口盘为美国着名藏家L.Stein旧藏,盘六瓣花口,侈口外撇,小圈足,底足沿露胎处呈褐色。里、外及底心满施灰青色釉,釉面满布“鳝血纹”开片,片纹密集。葵瓣口盌因口沿呈葵花形而得名,或五瓣或六瓣不等,在宋代极为流行。尽意之所求,古朴简素。如此大尺寸者,仅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一例。
明或更早 缂丝万寿长春手卷
531×33.5cm
估价待询
备注:1920年代法国重要私人收藏
整幅手卷共四大部份组成:铁线篆书“万寿长春”引首、表现山间的竹石小景、米芾书法题跋诗句﹐此三部分为缂丝而成,最后一段则为纸质,其上钤有宋徽宗“睿思东阁”宝玺和两位大臣“奉敕谨观”署名的鉴藏拖尾。除宋徽宗宝玺和多方宋代着名书法家米芾钤印外﹐还有元代着名收藏家宇文公谅的收藏印和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朱大韶的收藏印。引首的缂丝书法“万寿长春”﹐画心缂丝画的竹石小景﹐和其后的缂丝《长春节》诗句米芾书法﹐三者相互应合构成为庆祝帝王寿辰所特制的宫廷之物。
此幅缂丝手卷缂工精湛,画心是在本色地上缂织翠竹青石、昆虫花草,无一着笔处。画面构图质朴沉稳、自然典雅,润色自然,不求形似,同于简逸风格的文人花鸟画法。其山石绿野取深浅两种色线,以形如凤尾的戗色法表现,此法亦称“凤尾戗”,为元代末期出现,至明代普遍使用的增创缂法,极富装饰意味。加之画心的缂丝之中无一彩笔羼杂,采用以平缂为主,辅之以搭梭等方法制成,“水路”清晰、色界明显,应为元明之际所成,又具有宋代缂丝的遗韵。其在飞虫的表现上使用了合色线,此法自宋代既有,是以两种不同色彩或不同明度的色丝合捻而成,使所缂形象愈加立体,如清宫旧藏的“元缂丝东方朔偷桃图”中灵芝茎部即用石青和米色二色丝线,较好地表现出物象糙涩的质感。
缂丝的米芾书法部分则应为宋代无疑,当为清代宫廷重新装裱时,将缂丝竹石小景作为宋时之作,与缂丝米芾书法装裱一处。旧时学者对清宫旧藏的宋明缂丝作品,在时期划定上多有错漏,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多幅定为宋时的缂丝画作,现今学者多认为是元明时期制品而非宋。此卷轴包首以精美的天华锦装裱,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重新装裱,又具祝寿佳意。本品天头、引首、画心各部分时代特征明显,在中国艺术史上体现出它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很可能为今后提供一个参照标准。
明万历 金累丝錾云龙纹嵌宝石执壶
“大明万历年御用监造九成色金重二十九两一钱”款
H28.5cm 重1138g
估价待询
来源:
1.法国重要藏家收藏购;
2.自巴黎古董商 S.Ballero;
3.香港苏富比秋拍2010年10月8日,编号2612号
展览:洛杉矶1977年、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Chinese Jade from Southem California”,1978年:衣阿华州、得梅因艺术中心;德州、休斯顿美术馆;犹他州盐湖城、州立美术馆
此件金胎累丝执壶用料高贵奢华,工艺精致繁缛,执壶底托戳刻“大明万历年御用监造九成色金二十九两一钱”款,乃明代佳器的极致。中国的御制器物,以金胎盛器最为稀罕,且查阅公私收藏,尚无与本品全然相似者。在制作工艺上尽显华美,采用了锤打、焊接、雕镂、錾刻、掐丝、盘丝、累丝等技法,从装饰风格上看,又点缀以红、蓝宝石,从而使此执壶体现出宫廷金银艺术所特有的富丽华贵。整器无论造型工艺抑或纹饰镶嵌,皆具有显着的明代御制金属器物之风格。
明 龟钮金印、银印
印文:“都亭侯印”(金)、“偏将军印章”(银)
金:2.6×2.6×2.9cm 重117g;
银:2.6×2.6×2.9cm 重78g
RMB 2,200,000-3,200,000
备注:
1.日本藏家旧藏;
2.2012年香港国际古玩展,购自日本千秋庭
“都亭侯印”,金质,正方形,龟钮。龟头上昂,双目圆睁前视;背圆,上饰重环纹和圆点纹;龟之四足分立於印体四角,五爪清晰可见,龟钮纹饰细腻,造型精致、生动。印文为篆体白文“都亭侯印”四字。印文布局整齐匀称,字体疏放厚实,笔划方折有度,凿刻谨严精巧。
“偏将军印章”,银质,正方形,龟钮。龟头微昴,龟足分立于印体四角,足上五爪清晰可辨;背圆,龟甲饰重环纹,制作精细,栩栩如生。印文为篆体白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从右至左分三行排列,除第三行为“章”一字外,其余二行分别为“偏将”、“军印”二字,且前两行四字大小完全一致,此种排列方式使得文字体势自然延伸,所占位置具有黄金分割率特徵,适合篆书的伸展,显得极为美观。印文布局严谨工整,比例协调;字形方圆相兼,古朴流畅;刀法简洁嫺熟,遒劲有力。
明永乐 白玉龙钮梵文玺
3×3×3cm
RMB 8,000,000-12,000,000
备注:欧洲藏家旧藏
此枚方玺以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洁白,宝光内蕴。方形印台,印纽作一蹲龙,四肢伏地,龙身拱起,身下有一孔以作穿系,龙首卧于前爪之上,双目凸出,须发自耳后披散,与周围火焰纹一起贴附于龙身,神情威猛,肌肉刻画鼓胀写实,充满力量,仿佛随时要从印台跃起,雕刻工艺水平极高,造型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宫廷风格,与之类似的可参照西藏博物馆藏明永乐皇帝御赐大宝法王噶玛巴的白玉蹲龙纽方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玺亦当由明朝宫廷赐予西藏某位高僧。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早期共有三位西藏的大成就者到过中土,时间跨经永、宣两朝。这三位大成就者都被当时的帝王尊为“法王”并“给印”,这三位分别是:噶玛噶举派的大宝法王,萨迦派的大乘法王和格鲁派的大慈法王,而本件方玺由其内容的文殊智慧咒和萨迦派独特的文殊信仰结合推断,其当为赐给萨迦派法王。
保利十周年秋拍精品预展
11月12日至16日
北京新保利大厦
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 | 时间&地点
12月2日至5日
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 | 时间&地点
12月5日至9日
北京四季酒店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