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5年11月22日下午4点,青年艺术家刘可、袁泽强、龚辰宇、三重展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同期开幕。
展览现场
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
“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个展”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A展厅展出,呈现了刘可包括布面、纸本、装置等媒材的近年新作。展览由夏季风策划。
展览现场
刘可自2012年至今的创作主要以条状的色块来构建画面,不同的颜色的交替使用,垂直排列的色条,色条之间互相渗透,覆盖,叠压,让画面形成一个既有节奏又能保持微妙平衡的空间。面对画布,刘可认为那是“一个只有边界限定而没有纵深限定的整体”,色彩之间层面的构成是一种“力量对阵”,在不同颜色覆盖与重叠的缝隙中,都是对空白层的“计量”,当缝隙被挤压得越小,其承载的“力量”就越大。与此同时,在垂直的色条两端,艺术家有意保留了颜料作为物质的存在感,通过相互叠压产生参差不齐的厚度,成为艺术家创作中释放出来的“力量”的延伸与证据。
展览现场
刘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力量”以不同方式为观众所感受,也许是理性而精准的,但同时也可能是直觉和感受式的。以音乐为比喻,刘可这一时期的作品甚至可以让人觉察到管风琴音管表面竖直排列的特征,拥有了由此产生并传递出来的音乐感,带给人聆听管风琴一般的愉悦。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可和朋友合影
事实上,在刘可以往的创作中,音乐或者说某种似是而非的旋律,自始至终反复出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这大概就是康定斯基所说的“图案背后的音乐模式”。观看刘可早期的作品,如《抽象一号》(1998年)、“情欲解构系列”(2003年)、“声色系列”(2006-09年)等,我们感受到音乐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过更多是相对无序、尚未经过加工的原始旋律:混杂的,狂躁的,嘎然而止的,有的音符甚至是拖了一条多余的尾巴。刘可当时的作品在某个层面上也体现出作为“70后”一代艺术家,难以排斥与抗拒弥漫在八十年代上空那种无所顾忌的戏谑态度的影响。刘可这个阶段的创作是短暂的,艺术上的自觉让他快速地摆脱了一地的嘈杂与喧嚣,重新确立了创作中那道恒定的秩序边界。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早在1911年,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说:“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不管是否有艺术性)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他不会不羡慕在今天的艺术里最无物质性的音乐在完成其目的时所具有轻松感。将音乐的方法用于绘画,便产生了对绘画的韵律,数学的抽象的结构,色彩的复调,使色彩运动的现代愿望,现代绘画也就以音乐中找到了它的诸如抽象、象征等现代意义。”刘可的抽象创作找到了音乐,也找到了轻松感,一种“蔚蓝”,它代表一种情绪,是精神以及感官获得享受后的愉悦。在刘可作品面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纯粹地观看和聆听,打开所有的感官倘佯在那一片蔚蓝之上。
袁泽强展览现场
袁泽强:小径分岔的花园
继2013年致力于扶持年轻艺术家的“蜂巢·生成”项目之第三回推出袁泽强个展“热带症”之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本次再度推出袁泽强新展——“小径分岔的花园”。展览由闻非策划,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B厅呈现。
展览现场
正如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所预言的时间被感知的方式:不再是同质化的线性时间,而是呈现出纷繁的空间特征,袁泽强的绘画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感知方式的“碎片化”特质,亦以蒙太奇的逻辑将不同时空的图像并置起来,仿佛在富有超现实主义气质的“花园”中编织了一张包罗万象的时间之网。
展览现场
在袁泽强的许多作品中,以绿色为基调的景观构成画面的主体,仿佛“花园”的某一个角落。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肇始于现代理性对城市空间的规划,规则的几何体、对称的构图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的基本建构方式。袁泽强虽然使用工业草粉令画面呈现出“草皮”的质感,构建出貌似规整的视觉表象,却又通过改变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戏仿了文艺复兴式的花园,从而颠覆了其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袁泽强作品
“拼贴”正是袁泽强创作的惯用手法,他甚至直接在照片上进行“再创作”。实际上,摄影的诞生促进了“拼贴”手法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照片是拍摄者对现实世界的“截取”,其本质即为时空的“拼贴”。与绘画作品不同,照片毋宁是事物的某种“痕迹”:当事物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退场,其二维副本便沦为某种“去语境化”的能指。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本身是最为“超现实”的 —— 或许正是由于摄影以“拼贴”的手法重置了现实的时空。
袁泽强作品
袁泽强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处于“临界状态”的意象,譬如通道、出入口、窗体、门等。这些空间的意象反映出事物存在的共时性状态,袁泽强亦由此回应了艺术史上的经典问题。譬如系列作品“定点”与“高点”,袁泽强架空了具体的物象本身,以较为抽象的方式直接指涉透视原则之下的某种观照方式。而在其他以隧道、走廊为基本空间结构的作品中,袁泽强依旧采用透视法的构图方式,却通过拼贴、嫁接等手段制造出不符合透视空间逻辑的视觉效果,从而探讨透视法在以多视点、动态的蒙太奇手段为基本思维方式的当代语境中的意义。
“龚辰宇:陈列物”展览现场
蜂巢·生成 第十五回 龚辰宇:陈列物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项目推出第十五回展:“龚辰宇:陈列物”。198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龚辰宇,本科及研究生分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和油画系。本次展览以C/D/E三个展厅呈现艺术家2012年本科毕业至今的多个系列创作,包括早期的“未眠”、“五感”及至新近的“陈列物”系列。本次展览由李婷婷策划。
展览现场
现代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关系,但同时,个体内心世界的狂欢却因此而打开了另一扇窗并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野蛮滋长。伴随着内在景观的变化,龚辰宇的绘画语言日渐纯熟,笔法及画面张力愈显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隐匿着即将贲张而出的表现力。龚辰宇也愈加善于通过解构画面来挑逗观者的审美习惯,画面经由切割、分解,再次“不期而遇”时,碰撞出一幅超现实的景观。如黑洞般不明晰的背景,则为剧场般的画面增添了几分难以言明的氛围。曾经长达五年的雕塑学习经验也为龚辰宇绘画表现的维度铺陈了更多种可能:为提示空间而设置的多重块面和线条,杂糅沉稳的色调、自由的笔触和肌理,相得益彰地再现了一组组微缩的图景。
展览现场
龚辰宇熟稔于在绘画既定的法度里穿梭,但显而易见的是他并不满足于停留在造型语言的“炫技”层面;他将绘画看作心底隐秘世界的札记,自称拥有一座“私人陈列馆”,馆中所陈列之物均是撷取自个人趣味之下的物件和记忆里留存的片段。陈列馆的真实存在即为艺术家面前的画布,龚辰宇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投射出一片奇异的景象。
展览现场
在题为“陈列物”的系列作品中,龚辰宇把天然矿石、“宠物”标本、被拆解的佛手、健身房内的古典主义雕塑、悬浮在“真实”世界里的蔬果等定格在静止的画面中。“陈列物”彼此之间看似关联度甚微,却“通过人作为支撑点被重新构建”,陈列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以天然矿物和猛兽为主体的《炼金》和《驯兽》中,隐退在背景里的炼金术士和驯兽师形象在箱体内灯光的照射下隐约可辨,隐喻人将自主的选择和欲望加诸自然之上;《健身》则诉诸凌驾于冰冷的健身器材之上的人与优雅、静穆的古典雕塑相互之间的审美干预。龚辰宇借助巧妙的场景设置打破了“陈列物”孤立的状态,也借此精准地描述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既是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也是现代社会的共性表达。
展览现场
虽然龚辰宇声称他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陈列世界”,却并未因其匪夷所思的陈列之物给观者带来心理上的疑虑,反之,封存在个人记忆里的片段、物体和图像外化后,却又以戏剧性般静默的叙事触碰到观者心底的暗礁,同时也赋予了“陈列”这个中性的词语更加丰盈的内涵。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同期开幕的三个个展将持续至12月21日。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