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副教授朱叶青“弹劾”三位正教授宋建明
0条评论 2015-11-30 10:02:22 来源:新快报 作者:梁志钦

朱叶青 1957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国家文物局海外珍贵文物征集小组顾问。
朱叶青 1957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国家文物局海外珍贵文物征集小组顾问。
宋建明 197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从2001-2015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色彩基础理论与系统应用研究”。
宋建明 197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从2001-2015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色彩基础理论与系统应用研究”。
杭间 1961年生,浙江义乌人。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副院长等职。
杭间 1961年生,浙江义乌人。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副院长等职。
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策划展览和学术计划包括:“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
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策划展览和学术计划包括:“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

11月16日,一篇题为《中国美院:副教授,作为一个标准进行学术PK》的文章在网络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作者为中国美院副教授朱叶青,他在文章中“邀请”中国美院副院长杭间、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和中国美院原副院长宋建明等“公开学术PK”。随后,收藏周刊分别对当事人朱叶青和宋建明进行了专访,而杭间在联系采访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回应对此事的看法,只对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了描述。由于事件的发起者与被点名人均任职中国美院,在11月17日,中国美院便通过公众号平台发表了“声明”,并称“我们有责任对朱叶青的不实言论做出严肃纠正,并保留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PK

对话朱叶青

朱叶青:我质疑某些课题研究意义何在

这里完全没有私人恩怨,一点没有

收藏周刊:为什么突然决定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是因为某件事情激发了您这样做还是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想法?

朱叶青:这不算是一种决定,这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这样的想法一直以来就有。说实话,当官不当官,谁做院长,我也不在乎。我是一个埋头读书做学问的人。

收藏周刊:有想过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诉求会产生某些预料不到的后果吗?

朱叶青:不会啊,单纯的学术交流怎么会有后果呢?我希望大家关注的,不应该是掐架本身,因为掐架给人的感觉更多是私人恩怨,但这里完全没有私人恩怨,一点都没有。

收藏周刊:但您指名道姓地说出了几位老师的全名,也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朱叶青:因为他们三个是学院年轻有为的领导人。他们在学术上代表了中国美院官方认可的最高水平。学术问题由教授指出,这很正常。但是学术问题,却由学院作出行政回应,是否说明行政要全面接收学术问题了?而且到目前为止,学院的学术官方也没有任何回应,难道连一个学术体系都没有吗?

没有做过课题,所以历史没有污点

收藏周刊:是不是因为课题没申报,校方决定对您的考核视为“不合格”而进行“转聘或低聘”的待遇,刺激了您?

朱叶青:我从2006年开始就没有做过课题。我曾报了一个《两宋窑业关系研究》,副标题:十二世纪中原文化重心南移研究。结果下来,落选。但是来年又须申报另外研究项目,我拒绝了。因为,中国艺术史是我唯一的研究学业,别无其他。一个学者毕生研究,可能仅有一个学术重点。我质疑一些课题研究于国于民,尤其对于学生,意义何在?唯一解释即课题研究是一个巨大财政漏洞,纳税人血汗金钱被挥霍了,所以,我拒绝申报任何课题研究,就此标榜自己:因为没有做过任何课题,所以,历史没有污点。

收藏周刊:根据您截屏的短信内容里显示,您还是有另一个课题想申报的,这样的课题也属于您的专业方向吗?

朱叶青:对,关于《中国美术学院购买伪包豪斯家具及五亿元资金最终流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是做工艺、做陶瓷研究出身的,而且此前还给一些拍卖公司做过顾问,做文物鉴定,因此,这里就涉及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了。在这个课题上,我就可以用一套价值评估的方法来对“包豪斯家具”进行评估了。

其实这种学术比拼在西方是常有的事

收藏周刊:那您期待能有怎样的学术上的回应?

朱叶青:我的期待没有意义。但我想应该会有学术上的回应吧。毕竟他们都是博导、正教授。我只是带着学术交流的态度,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斧正,让我在学术业务上有所提高。

收藏周刊:我也看到被您指出的三位老师中,也有不少着作,您怎么评价?

朱叶青:那就来比一比,比了才有结果。我们比赛的结果只有一类人受益,就是学生。其实这种学术比拼在西方是常有的事。

收藏周刊:但是您提出“唯一评判是全体学生”,学生具备足够的评判水平吗?

朱叶青:没有PK,当然不知道。

收藏周刊:“作为一个副教授的标准”,您觉得自己对于副教授的标准称职吗?

朱叶青:我觉得恰如其分。我之所以是副教授,从未申请为正教授,原因两点:一、王国维、陈寅恪、刘文典、林风眠是正教授,我不敢申请。二、中国美院正教授滥竽充数太多,为珍惜羽毛,我不能申请。而且我的这个副教授也不是我本人申请的,是学校给我的。

收藏周刊:不少人看来,您“如此高调”,是在炒作?

朱叶青:一、如果用高、宋、杭三人来炒作,他们够格吗?我会觉得丢脸。二、请宋建明按照我的“炒作”模式,原封不动地自我炒作一次,亮给世人看看!三、炒作一词构成了什么样的批评,我不太了解。为什么宋先生要炒作“包豪斯”,我请他“负责任”地给出解释。

对话宋建明

宋建明:

衷心希望老同学过得顺心

在收藏周刊联系到宋建明时,他表现非常坦然,多次强调自己与朱叶青是“老同学”,且一再强调虽然十多年没有联系,但决不存在私人恩怨。对于此事,他则称“炒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出点名,有了名,对书、画的出售总会有所助力的”。

我乐见,如果能帮上老同学的忙

收藏周刊:他说至今没有收到“学术回应”,只收到学院的“行政回应”,对此,您会进行“学术回应”吗?

宋建明:对不起,我不会参与以学术的名义行幼稚的个人炒作的游戏。

收藏周刊:对于此事,说说您的看法?

宋建明:当沉渣泛起,各路唯恐天下不乱者趁烟尘纷纷跳将出来,兴风作浪,真相如若被遮蔽也总是暂时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智的愚不了,愚的也智不了。你且听且看吧,用不了多久便会尘埃落定,生旦净末丑便会个个显原形。炒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出点名,有了名,对书、画的出售总会有所助力的,我也乐见如此,如果能这样帮上老同学的忙。总之,衷心希望老同学过得顺心,不要太纠结就好!

他对我的研究方向几乎不了解

收藏周刊:您跟朱叶青老师曾是同班同学?在此之前你们的关系如何呢?

宋建明:朱叶青兄是我同届同学,彼此都认识,他是我隔壁教室学习陶艺专业的。在同学期间因所学专业不同,加上感觉叶青兄不太合群,所以,基本上敬而远之。他回校之初,我们同住一个住宅区,有所来往,彼此关系融洽,只是他不在我的工作所辖范围内,实际交流很少。后因为搬家,加上工作忙,近十年来再没有见过面。我们之间没有私人恩怨。我想我了解他的研究方向,他的学生们对他教学的评价有所耳闻,而他对我的工作包括我的研究方向几乎不了解。

收藏周刊:您所听闻有关他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印象如何?

宋建明:不扩散了吧。

收藏周刊:意思是您听到的,都是不好的评价?

宋建明:我不想理解成“都是”,我不提倡用绝对的方式看待和判断事物。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