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棉布(左)艺术家布克哈德(中)
展览现场
2015年12月24日下午,德国艺术家布克哈德最新展览《24帧/秒——结构电影》在北京798艺术区在3画廊揭开帷幕,作为在3画廊的签约艺术家,这是布克哈德与在3画廊的第二次合作。早在2014年,在3画廊教堂空间就曾以超宽幅银幕展出了布克哈德历时7年时间拍摄完成的长达16个小时的电影《德国疤痕》。
与《德国疤痕》不同的是,此次展览《24帧/秒——结构电影》则是另外一种新鲜视野。其中,一个重要的作品“‘未命名电影卷轴#1”是布克哈德将一部中国90年代初的电影解构而成,这件作品由18万幅独立影像构成,长达41米,高1.1米,采用300dpi(分辨率),共计47亿像素。
展览现场
展出的video 布克哈德将之命名为“重生”
艺术家布克哈德像拆解机器零件一样将这部电影进行了彻底的拆解,他将活动的影像以24帧/秒图像,还原成了静止的视觉画面,形成了铺天盖地的抽象图案。至于为什么选择的是中国电影,布克哈德说因为自己与在3画廊的合作,促使自己想要与中国发生更深层次的关系,所以在作品里融入中国元素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而关于为什么一定要解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无聊吧”布克哈德笑道。
本次展览由“墙纸”、video、抽象‘绘画’等部分组成,从一定程度上完美诠释了艺术家布克哈德的解构与建构。“墙纸部分”,他直接将电影的时间性解构转换成了展览所呈现出的空间性;video则是将已经被解构的电影图像再次生成为影像,并利用特殊的音轨将作品重新进行了新的建构;抽象绘画则是从被解构的图像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架上绘画样式;在展出的摄影作品中,《合同》讲述的是幼年时父亲让他签署一份类似遗嘱的合同,在此,艺术家先以蜡像的方式还原了此前的场景,后再用摄像将之纪录下来,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对图像的一种建构。
《24帧/秒——结构电影》部分墙纸输出图片
布克哈德出身于一个老式的贵族家庭(王子身份),同时又是电影导演及艺术家,所以,图像与时间,视觉与动态,是布克哈德的基本语法,也许正是由于他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使得他能够在建构与结构之间自由来回。
策展人棉布将布克哈德的这种解构方式称之为“德里达式”,从《德国疤痕》到此次对电影的解构,从影像的解构与再建构,到抽象绘画作品的解构,再到摄影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建构,以及作品“卷轴”的布展形式,不难发现它们其中都有“时间”的痕迹存在,布克哈德的作品理念似乎掉进了“从时间里跳出来转而又跳进去”的怪圈。
展览现场
布克哈德摄影作品《合同》
在现场,艺术家布克哈德表示,此次展览筹备了半年之久,但布展仅用了5天的时间,他说这是自己所经历的最为“迅速”的一次展览。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于2016年1月24日。
备注:
24帧-解构电影
24 fps - Deconstructing Movie(s)
布克哈德艺术项目
project by burkhard von harder
数据工程师 Timm Burkhardt
data engineering: timm burkhardt
赞助商 Fantec (墙纸赞助企业)
sponsor: fantec = wallpaper
图片信息 Image credits
画卷scroll: 24 fps - Deconstructing Movie(s) #1
印在墙纸上prints on the wall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