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携手今格艺术中心倾情打造“绘画的故事”
0条评论
2015-12-28 13:39:48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成小卫
“绘画的故事”主题展览
策展人朱彤开幕致辞
今格艺术中心执行董事汪频
2015年12月26日,由知名策展人朱彤策划的展览“绘画的故事”于今格艺术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也是今格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展览汇集了蔡磊、陈可、贾蔼力、李昌龙、罗荃木、马轲、马灵丽、欧阳春八位艺术家近期创作的二十余件绘画作品。
现下,艺术的创作手法早已不再单一,媒介的多元化使得绘画这一原始创作手段显的愈发无力,曾几何时,“绘画已死”的观念早已喧嚣尘上,于是绘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成为艺术家们最为困惑的问题所在。但是,绘画作为经典艺术的存在,却并没有被上述种种所碾压,它反而一直焕发着新的生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朱彤看来:“绘画存在的意义无论是过去今天亦或是未来,都极为重要,而无论是利用哪种媒介进行创作,艺术家才是创造艺术史的重要环节,同时,新一代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方式也会是中国绘画未来的希望”。
展览主题“绘画的故事”并不是我们从文本字面上所想象的只是单纯用来讲述有关于绘画的“故事”,也不是讲述的某件作品背后的故事。相反,策展人朱彤说他想利用“绘画的故事”使观者进入一种语境。从展览现场看,每位艺术家的作品旁都有一段文字自述,而自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也有喜欢的人生格言等等,但却并不完全是对现场作品的描述,所以每位艺术家作品旁都贴着与这些作品有关或无关的陈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些陈述与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关联,当观众进入现场观看作品时,阅读感便由此产生。绘画与影像、装置、行为等媒介想比时往往缺少了互动性,虽然观看也是一种互动,但它却不能与艺术家发生直接关系,所以此次展览在布置部分即希望将这一缺陷进行修复。“阅读感在观看中是非常重要的,绘画与文字在空间的交流和穿插会产生现场感,这种阅读感和现场感会削弱我们与绘画之间的距离。因此,文字、观众与作品三者之间便形成了微妙的关系,会让观众觉得很不一样,但这种‘不一样’感并不是我要的最终结果,我想要的是‘不一样’背后的心理感受”。朱彤如是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艺术家罗荃木接受采访
作为今格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今格艺术中心执行董事汪频表示: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展览空间、收藏家俱乐部和收藏基金在内的3500平米建筑体“三位一体”式运作后的全面亮相,更是因为此次展览承载了今格艺术中心的理念。今格艺术中心会将此展览作为脉络进行深入挖掘,更会将此作为起点,以今格艺术中心为平台,在2016年实行与策展人的项目合作制策划主题展览,也会重点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3月7日。
今格艺术中心:
今格艺术中心是北京一座地标性建筑,总面积3500平米。位于东二环工人体育馆西门坐拥三里屯工体商圈,展厅面积2000平米,举办学术性展览,通过艺术项目推广、交流、收藏等多种形式探索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势,并联合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美术馆、策展人等展开紧密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心公共教育空间面积1000平米,为社会公众和艺术界在空间中生长出多元的学术观点和艺术精神的文化服务平台。
艺术家作品与自述:
本次展览筹备历时半年之久,展出的八位艺术家无论是创作手法、理念还是作品内容都截然不同。不难看出,多元、自由的各自表述构建了当下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创作的现状,他们理性并敏感的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真诚并释放人性深处的关于悲悯和爱……这种差异化的个体性,不仅在今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普遍性,即艺术家构建和贯穿整个艺术史的过程。就绘画而言,作品也绝不是简单的再现历史和生活的景观抑或对现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基础上,不断感悟和再创造,这才是艺术(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真正意义。
艺术家蔡磊作品
我们之间有毫米的差距,让我无法触及你。在一组平行关系中游走数百次,对错比较重要?还是让错误自然的发生,存在与真实比较重要?
人们总能接受疮疤与挫折发生在一定尺度之外,淡定的理解为这就是人生。今天,就在这毫米之间,我放弃的是扒开心脏横在那的一把尺,放弃的是对自我的要求,和你们,给我的道德及远方。一切我不曾生活过的时间,只有你能让我找见很少能看到的自己。就像保尔·吕艾雅“我把你造的想我的孤独一样伟大” /蔡磊
陈可作品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个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北京,我现在的感受是“这是一个最好的城市,也是一个最坏的城市”。雾霾是两极的分水岭,当它降临时,不见天日,恍如末日之城;当它离开时,天朗气清,北京又成为了美丽的古都。我不知道为什么仍不能离开,或是因为这个城市中还有一抹理想主义的色彩,以及许多有趣的人。但最近比较多想起小时候生活过的城市,有着清新空气,洁净食物,淳朴人情的小城。但据说小城已非往日模样,变得拥挤与脏污。过去已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现在充满忧惧,未来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了。/陈可
贾蔼力作品
伟大的作品与生活之间有古老的敌意 —— 贾蔼力
马珂作品
关于绘画的故事:绘画的故事实际上是画家的故事。与我出生的年代相比,“画家”的概念,本质和属性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而言,我的“画家”生涯开始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把画画好。
可如何把画画好呢,我把它理解成一个过程。最好它能和人生一样长,我尝试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努力进去,又挣扎出来。在否定中辨识自己。这个贱男的过程还伴随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才是一个画家,如何才算得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我们时代的画家。这越来越难。今天,我们知道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伟大画家,也可以看到同时代几乎所有的接触绘画。但我知道不能像他们那样画画,但又必须和他们一样,尽力成为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
这几乎是决绝的选择,不断的疏离和抛弃,直到完全独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马轲
欧阳春作品《昆虫》
我不是个平和中庸的人。在我的小宇宙里,崇拜悲剧和毁灭,我也看过几页尼采的书,人是有灵性的动物,总在寻找契合自己的生命特质和感受的信息,在我回溯自己的命运时,哪怕还是那样年轻,就已经感觉到了世界的宏伟、深邃和苍茫,当我站在自己看到的真实世界边缘,向下看见一个难以名状的深渊,这不是镜像,是刻骨的真实,我被这个深渊中的秘密强烈吸引,我没给自己害怕及思考的时间,就不假思索的扑了下去,之后是段感觉漫长,实际电光火石的瞬间,我在向下坠落,速度比声音还快,我全身衣衫和手里攥的心爱之物随之破碎飘逝,我原以为自己最终会赤条条无牵无挂地自由落体,可越到后来就越发觉所有的碎片都紧紧跟随着我,从未离开。/欧阳春
马灵丽作品 白马非马 绢本绘画
我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绘画是其中的一部分,裁剪、打乱、粘贴再次拼接,很像是游戏,一层层关卡,精密的环环相扣,直到作品完成,钉钉盖板,我时常比喻最后一步就像盖上了棺材盖,一段时间我,我的一切都已经存放在这个小匣子里了,已经与现在的我无关,我又有了新的生命和灵魂。
我相信每一个做艺术创作的人都是极其敏感的,能把凡人经常都看到的不以为然的东西和情绪无限放大从而表现出来,而每件作品又都是作者不同时期意念的导致,这无关好坏对错,都有存在的理由。/马灵丽
罗荃木作品
人的感受区间和感受力不一样,自身特性让我们在环境中选取对应的部分。我不会使用太过冲击的方式,通过遮蔽去展露,一个抑制的表面是很迷人的。同一个对象可能承载种种不同的情绪、意图…..感受越明确,方法越不可替代。我们经历各种环境,不同的时间,感受也在发生变化。成功的作品即便远离它的创作氛围依然感人,因为其中保存了不会伴随时空消逝的东西,做到这一点,艺术家个人的力量很重要,要有足够的信心保持自觉,与环境进行有益的沟通从而完善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呈现某种调和的结果。伟大的作品酷似宗教,我一直想去描绘内心所见到的图像,那种把人从无望的现实中抽离出来的绝对自由。/罗荃木
李昌龙作品 伞系列
影响过我的几句话:
“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亦是那个故事的一部分。”——Herman·G·weinberg(赫曼·G·韦恩博格)
“新文化就是旧文化中一个有价值的碎片”——托洛茨基
“你想画画”那就先割掉你的舌头,因为从此你只能用画笔来表达“——马蒂斯
你问问我的拳头是铜臭还是铁臭?”——我爸
第一句话让我的工作重心从观念诉求转移到形式语言和工作方法上来。不过我发现今天人们更乐于制造事件,让别人去讲故事。第二句话现在看来就是一句废话,新文化已经全是碎片了,每个碎片都认为自己有价值,像极了中学走廊里的名人名言。第三句话着实令我沉浸在绘画中多年,很少说话,后来发现很多人不但话多,而且还把废话拿来出书。第四句话是我爸打我时的开场白,目前看来最具国际化,当怎么言说都油盐不进的时候,拳头就应该成为最终解决事情的办法。/李昌龙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