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告白回顾】感受隋建国的生命创作,点亮2016艺术生活!
0条评论 2016-01-07 14:20:48 来源:99艺术网 
\

活动现场

12月23日,由中国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五期艺术家告白“雕塑的自觉——隋建国"在国际金融博物馆演讲厅成功举行!艺术家告白以艺术访谈的活动形式,由主持人带领观众倾听艺术家创作背后的岁月人生,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此次艺术家告白特邀中央美院教授、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隋建国主讲,“新星星艺术节”创办人曾琼担当主持。同时,策展人苏磊、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曾孜荣做为点评嘉宾出席本期活动。

\

\

现场

活动开始,由点评嘉宾苏磊介绍隋建国正在法国“玛格基金会美术馆”展出的《盲人肖像系列》和《中山装》作品引出“艺术家的根性”话题,并以此展开主持人与隋建国的艺术访谈对话。

\

《衣纹研究—掷铁饼者》

艺术家的根性

曾:能否给我们讲诉一下刚才苏磊老师提到的“根性”是什么概念?

隋:苏磊所说的根性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个人与所处社会的关系的层面,我们要从根本上思考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艺术语言的层面,一旦我们进入到艺术世界里面,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艺术现象,好的艺术家要深入到形式语言发源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创作语言。97年,我创作中山装,98年做衣纹研究,我开始反省自己所学的学院系统的根在哪里。这种源起于西欧的艺术形式被早期的留学者带进中国,遇到49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系统被用来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服务,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欧洲古典写实艺术改造。我找到根源并把这个系统的转换表达出来,就是西方的裸体雕塑穿上了中国革命文化符号的中山装。

\

《地罣》

进入到当代艺术的一个切口

曾:《地罣》这件作品似乎包裹着一种禁锢、压抑和暴力在里面,给人的内心感受是远远超过《中山装》的一种张力,《中山装》更多是形象、符号,您创作这件作品时是否内心包含着某种巨大的情绪?

隋:由于当时处于89年底,我心情变得沮丧和迷茫,这种情绪和体验让我忘记了种种教条的创作理念,想寻找一个自我放逐的机会,所以就带学生进山打石头。因为心情不好,每天拿锤子打石头,发现这个石头竟然这么难打,打来打去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坚持到20天之后,眼前这个石头有了一个形状,自己想要的东西突然出现。这20天的生命时间与这个石头相融合。此时,我突然明白艺术不是我们规定好的表现形式,一定是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真的消耗进作品中去,让生命与作品融为一体,这是我真正进入到当代艺术的一个切口,随后就有了地罣这样的作品。

\

《时间的形状》

时间与生命的见证

曾:《时间的形状》里面的时间性,似乎是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比较关注的,为什么时间性那么重要,什么是时间性?

隋:只有艺术家对时间产生了感觉,然后这个概念才会进到作品中去。24岁时,我曾经在图书馆通读了《鲁迅全集》,忘记了具体在第几集,翻到过一张照片,鲁迅在广州,坐在一个坟墓上。我当时并不清楚照片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到我50岁生日的时候,这张照片突然出现在脑海里,我才明白鲁迅是要告诉观者,他看到了死亡,看到了生命的终点。刹那间,我获得了一种通感,在地平线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从此有了时间的紧迫性。06年开始制作时间的形状,再过两天正好9周年,我每天保持给这个物体刷一遍漆。大家谈雕塑都是关于它的空间、材料,时间没有进来过。我要把时间作为主要因素放入到作品里面,让它印证我每一天的生活。

曾:有人觉得你们艺术家挺无聊,您觉得每天记录这件作品为您自己带来什么?

隋:其实当时的动机有两个,一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寻求自我的肯定,证明我这一天还活着;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看到时间,只能看到钟表的时针在转动,时间是超越视觉的。这个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时间的形状,我50岁开始记录,如果自己再能活30年,它就是一个30年时间的集合。

\

《盲人肖像》在尼斯的玛格基金会

肉身的融合

曾: 您后来创作的其他作品都是在这个时间这个概念里面,《盲人肖像》里时间是如何呈现的?

隋:我认为雕塑是需要触觉感知的,不仅仅是视觉。人在二十之后的年纪,每天每年的外表变化不会太明显,实际上我们的肉身每天都在时间当中变化、成长,这就是肉体自身的绝对存在。时间的形状启发我尽可能的减少视觉干扰,完成我的雕塑。《盲人肖像》是我闭上眼睛去创作的,人的身体是物质肉身,泥也是一种物质肉身,两种物质相互作用,作品随着手指关节的远动会产生相应的塑痕。由于看不到任何形象,因此所有的规律法则都失去作用,不受所谓好与坏标准的干扰,这种雕塑也就是最纯粹的。

\

《运动的张力》

曾:《运动的张力》这件作品充满控制欲、暴力,似乎想要侵略别人的生活状态,您是有意识这样的吗?

隋:我是想把肉身的重要性传达给观众,观众需要用肉身理解我的作品。这两个巨大的球体在空间内滚动,它们没有眼睛,只是由机械控制其运动方向,但观众是能看到球的,大家要根据这个盲目的球体的动向而闪躲,此时雕塑作品与观众在相互关系上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关联。

\

现场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