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代艺术50年 外国艺术家眼中的德国
0条评论 2016-01-13 10:29:14 来源:非池中艺术网 作者:邱家琳

二战结束後,身为战败国的德国不只领土被美国与苏联瓜分,还得负担巨额赔款,导致经济、艺术与文化发展缓慢,甚至被孤立在世界之外。1960年代起,德国政府开始邀请外国艺术家驻村、留学或担任教职,希望能为德国艺术带来新的活力。

除了政府的推广政策外,德国在1990年代统一后,原本的东柏林有许多闲置空间,能便宜出租给艺术家使用,也吸引大量国外艺术家到当地成立工作室。当外国艺术家以自身观点探索德国文化,开始与当地的艺术家交流,激发全新的艺术创作,这也让德国当代艺术变得更丰富多元,甚至在艺术市场具有影响力。

关渡美术馆 「艺术之域:德国」
关渡美术馆 「艺术之域:德国」

今年,关渡美术馆以“艺术之域:德国”为题,邀请15位曾在德国驻村、留学,或永久移民的外国艺术家参展,展示他们以德国历史与社会现象为灵感的创作,让人们了解德国当代艺术50多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展览展至明年2月21日。

三代国外艺术家思索德国历史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不只侵占邻近国家领土,还设立集中营,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因此1960年代初期,德国政府邀请外国艺术家驻村的过程并不顺利,多数艺术家拒绝到德国创作。

不过,身为纳粹受害者的荷兰艺术家阿曼多(Armando)却愿意到德国驻村。阿曼多的父母都是犹太人,在战争期间被关入集中营而去世,他原先也婉拒德国政府提供的机会,但他到德国时,发现社会氛围已经改变,与二次大战期间有很大的落差,最後才答应在当地驻村。

阿曼多作品《旗子》
阿曼多作品《旗子》

阿曼多到德国後的作品《旗子》(Flag),描绘一面飘扬的黑色旗子,而这面旗子的颜色逐渐变淡,彷佛融入白色背景内。在人们眼中,旗子是国旗、国家的象徵,但对阿曼多而言,黑色旗子代表他阴暗沉重的记忆,当旗子外形变得模糊,也暗示悲伤随着时间被抚平。

在阿曼多同意到德国驻村後,国外艺术家不再排斥到德国创作。出身捷克的玛格达莲娜·耶特洛娃(MagdalenaJetelová)也在1980年代移民德国,她的创作以大型雕塑为主,内容多探索德国二战期间的议题。

《大西洋壁垒》
《大西洋壁垒》

《大西洋壁垒》(AtlanticWall)用雷射光投影文字在德国沿岸的碉堡上,再拍摄一系列影像,提醒人们这些碉堡在战争时期的用途。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曾在大西洋沿岸建造大型碉堡,抵抗英国海军入侵,但战争结束後,这些堡垒没有被拆毁,被留在原地任凭海浪破坏。

由於这些碉堡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外形像房屋、剧院或岩石,也有的堡垒逐渐被海水淹没,甚至整个底部被海浪掏空,玛格达莲娜·耶特洛娃会根据这些碉堡形状、弧度调整投影的文字,譬如外形像消波块、尺寸偏小的堡垒,则投射“AreaofViolence”三个辞汇,句子虽然简短却深刻表达战争的本质。

相较於玛格达莲娜·耶特洛娃回顾二战历史,年轻一辈的艺术家克莉斯汀·希尔(ChristineHill)深受共产主义吸引。在1990年代德国统一後,克莉斯汀·希尔从美国移居原本的东柏林,受到当地共产主义的氛围影响,经常以“分享”与“共有”的概念来创作。

克莉斯汀·希尔《Volksboutique官方范例》
克莉斯汀·希尔《Volksboutique官方范例》

《Volksboutique官方范例》(VolksboutiqueOfficialTemplate)是克莉斯汀·希尔在展间内摆放桌椅、宝丽莱相机、脚架、铅笔、档案卡等物品,让人们直接在现场填写档案卡与拍摄照片。人们将照片夹在档案卡後,再黏贴到墙面,把自己的资讯分享给大家,整个过程类似Facebook的概念,透过公开照片与个人讯息,重新连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